侵占他人财产的构成侵占罪,没有侵占他人财产罪这个罪名,具体立案标准为立案标准为五千元至二万元。根据法律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侵占罪既遂的量刑是如何的
构成侵占罪既遂的量刑,是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根据刑法规定侵占罪会判多久?
根据刑法规定,侵占罪的判刑是: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侵占罪主要是指将他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或将他人的遗忘物或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
三、捡到一个手机刷机犯法吗
捡到手机不还犯并且刷机想占为己,属于侵占罪,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侵占他人财产罪侵占罪数额多少?
139人看过
-
刑事还是民事?侵占他人财产的罪责划分
179人看过
-
财产侵占罪立案标准,财产侵占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154人看过
-
侵占他人财产罪立案标准解释(最新年版)
430人看过
-
侵占他人财产的惩罚力度
490人看过
-
侵占他人住宅造成他人财产损坏怎么处罚
77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侵占他人财产罪,侵占他人财产算是民事侵占罪,还是刑事侵占罪天津在线咨询 2022-05-051、刑法中规定的侵占罪的客体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不属于这三种情况,占有他人财产的行为,属于民事纠纷。 2、构成侵占罪的,被害人应当直接向法律起诉,公安机关不直接受案。相关法律规定:《刑法》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
-
侵占他人财产罪判刑标准是什么,侵占他人财产罪的犯罪构成是怎样的天津在线咨询 2022-04-26侵占他人财产罪判刑标准如下:侵犯他人财产罪的构成与钱的数目无关的;侵犯财产罪的一类,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现规范简称为侵占罪。我国新刑法分则第五章按侵占目的的不同,共规定了三类12种具体的侵犯财产罪: (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罪。包括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敲诈勒索罪
-
恶意侵占他人财产罪立案标准,恶意侵占他人财产罪如何判决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7-25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犯罪对象只限于三种财物:一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二是他人的遗忘物,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也不同于遗弃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
-
侵占他人财产,新刑法侵占财产罪怎样判刑?澳门在线咨询 2022-12-16一、侵占罪立案标准金额是多少? 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根据相关规定,数额较大:5000至20000元以上。数额巨大:100000元以上。 二、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侵占罪
-
公司法人侵占公司财产职务侵占罪量刑标准, 职务侵占罪应该怎么处罚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07)职务侵占罪 1.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可以在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的,可以在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职务侵占数额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