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对自诉案件的范围、审理方式及反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与补充,自诉案件单独划为一节进行了规定。刑事自诉制度的规定,一方面可以减轻司法机关,尤其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工作量,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办案效率,符合司法经济的原则;另一方面,也便于群众诉讼,使可能激化的矛盾得以缓解。但从司法实践来看,近年来,自诉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审理难度不断加大、申诉信访情况不断出现的现状,已经成为困扰法院审判工作的一大难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弱化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的积极意义。笔者就司法实践中常见的几个难点进行探讨,寻求完善刑事自诉制度的有效做法。
一、既可公诉,亦可自诉的案件程序启动问题
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1、公诉才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第1、3类必须由自诉人提起自诉,也只能作为自诉案件且必须适用自诉程序的相关规定,而第2类案件,则既可以由自诉人提起自诉,也可以由公诉机关提起公诉。因此,此类案件的审理就涉及到程序适用的问题,亦即程序启动的问题。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具体规定了第2类自诉案件包含故意伤害案(刑法第234条第1款的规定,以下简称轻伤害案)等8项案件,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因作为自诉案件与公诉案件的不同处理,处理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别。就其中的轻伤害案而言,据笔者对2002年、2003年某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113件轻伤害案件进行的分析,其中公诉轻伤害案件63件,占56%;自诉轻伤害案件50件,占44%,从案件数量看,大体相当,而从案件的处理结果看,则悬殊较大。公诉轻伤害案件的63名被告人均被作有罪判决,有罪宣判率100%;而自诉轻伤害案件的50名被告人仅有5人被作有罪判决,有罪宣判率仅为1%,究其原因,是由于自诉案件运用调解原则,自诉人也可以撤诉,放弃对被告人指控,使得被告人免受刑罚处罚。有学者认为,此类自诉案件主要涉及的是公民个人的利益,或者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犯罪,在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犹存隐忍之和。如果国家不强加干预,将起诉权交由被害人行使,是否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由被害人自己决定,或者允许被害人与加害人在诉讼过程中和解,反而有利于案件的解决,有利于对犯罪分子的教育、感化和挽救,从而消除犯罪原因,达到社会综合治理的目的。而如果此类案件一律作公诉案件处理,则弱化了被害人的主动权,加之公诉案件审理中被害人无权干预人民法院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造成同类型案件处理结果上的严重不平衡,有悖于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自诉程序的立法精神。因此,此类案件应首先作自诉案件处理。
此类案件中既有公诉案件,也有自诉案件,关键原因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对此类案件均享有管辖权,解决的办法是在立法上加以完善,强调被害人在此类案件处理上的主导作用。当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提出控告的,公安机关应予受理,但在收集足够证据,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应告知被害人此类案件可作自诉案件处理,除非被害人坚持作公诉案件处理,均可由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公安机关还有义务向被害人提供收集的证据,供被害人起诉之用。此类案件是作公诉案件处理,还是作自诉案件处理,主动权应在被害人,而不应由公安机关依职权处理。针对上述情形,应相应地增加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条件,建议将刑事诉讼法第130条修改为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或者人民法院受理被害人对犯罪嫌疑人提起的自诉的,应当撤销案件。
二、自诉案件的证据收集问题
基于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原则,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负有当然的举证责任,这是因为自诉人在刑事诉讼中是作为控诉方参与诉讼,行使控诉职能,其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时,必须提出能够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有关证据。否则,人民法院就难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因此,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与公诉案件中检察机关一样,必须就其提出的相关指控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然而,在某些案件中出现自诉人举证不能的情况时,人民法院应否承担收集证据责任呢。笔者认为,这显然是不允许的,因为,人民法院审理自诉案件时,履行的职能是对自诉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居中审查,以查明自诉人提供的证据是否足以证明其对被告人提出的犯罪指控,自诉案件的审理中亦不能违背无罪推定的刑法原则,由人民法院收集证据来证明被告人有罪显然与这一原则相悖。有观点认为,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人民法院有调查的义务(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笔者认为,这里的调查仅是为了让审判人员对自诉人提供的存有疑问的现有证据进行核实,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确认自诉人所提供的证据是否具有证明效力,而非重新收集用以证实被告人有罪的其他证据。这一点从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正可以看出,因为1979年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如果自诉人提不出补充证据,经人民法院调查又未能收集到必要的证据,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而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171条则将上述条款中的如果自诉人提不出补充证据,经人民法院调查又未能收集到必要的证据这段表述删去。仅在该条第3款规定:法院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对证据有疑问,需要调查核实的,适用本法第158条的规定。可见,这里的调查是为了核实,而不是原规定的调查收集。
这样的规定是否增加了自诉人的举证难度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原本由人民法院所分担的举证责任完全由自诉人承担了。但这是否损害了自诉人的权利呢?答案则是否定的。因为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此类自诉案件的标准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否则不属自诉案件,被害人无证据证明,其权利确又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可以作为公诉案件处理。
三、自诉案件中的司法救济
-
人民法院探索刑事自诉案和解制度
287人看过
-
刑事申诉制度的缺陷与对策初探
344人看过
-
探讨我国刑事追诉时效制度的制定过程
406人看过
-
如何解读刑事自诉制度重构
181人看过
-
刑事自诉制度怎样重构最合理
100人看过
-
瑞典国际民事诉讼制度初探
473人看过
刑事自诉是指被害人、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自诉案件,是“公诉案件”的对称。在我国,各级法院审理案件以起诉作为审判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就没有法院的审理。法院审理刑事案件,... 更多>
-
刑事诉讼什么是回避制度辽宁在线咨询 2022-07-17一、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刑事诉讼法》第31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 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第32条本法第29条、第30条、第31条的规定
-
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制度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16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
刑事审判的制度,刑事审判的审判监督制度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27一、刑事审判的死刑复核制度死刑复核制度是指审查核准死刑案件所遵循的程序和方式方法的规则。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案件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权,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得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由最高人民
-
刑事诉讼法有哪些证据制度福建在线咨询 2023-11-19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办案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
-
轻微伤刑事自诉的注意事项香港在线咨询 2021-01-12轻微伤刑事自诉案件强调被害人的举证责任,自诉能否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被害人等有无证据或者证据是否充分,如果被害人等没有证据的,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如果被害人等提出的证据不充分,不足以支持其起诉主张的,人民法院将裁定驳回自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