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纠纷通过协商仍不能解决时,或消费者对消费者协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和仲裁不服时,均可向法院起诉,也就是打消费官司。具体做法如下:
1、谁有权起诉按照法律的规定,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起诉的。如果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法院是不予受理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有权起诉呢简单地讲,有诉权的人方可起诉。诉权就是提起诉讼的权利。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诉权呢这就要看他是否与案件存在直接厉害关系,或者他是否是案件的权利主体。例如,一起有关商店出售劣质食品致使消费者中毒的案件,有权要求商店赔偿因食物中毒而产生的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的,是那个中毒的消费者。他与这一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他享有诉权,即他有起诉权。
2、向哪个法院起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关于“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规定,受害的消费者在致害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拒绝赔偿时,可以向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产品责任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当然,受害者也可以直接向上述人民法院起诉。根据诉讼金额大小及案情繁简,应向不同级别的法院提出诉讼。一般讲,诉讼金额较孝案情简单的,向区、县法院起诉;纠纷金额较大、案情比较复杂的,以及涉及外商、外资的,可以向当地中级人民法院起诉。
3、如何起诉向法院提出诉讼,应提交诉状,诉状要根据被告单位数(被告是个人的按人数)附足副本。法定代表人必须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无正职时,可由副职担任),也可以委托律师或法院许可的其他人为代理人。委托书由委托人签名盖章。
4、对法院判决不服怎么办法院受理消费者纠纷案件后,一般要对案件进行调解。如调解不能达成协议,或在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法院将进行审判。对法院所作判决不服,诉讼当事人有上诉权。诉讼当事人可在收到审判书起15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要制作上诉状,写明上诉理由,上一级法院受理上诉案、作出二审判决和裁定后,即为该案件的终审判决,并立即生效。如再不服,可继续提出申诉,但不能停止对判决的执行。
-
诉讼费用与损害赔偿
482人看过
-
人身损害赔偿误工费的计算方法及诉讼流程
336人看过
-
交通损害赔偿纠纷起诉流程和费用
495人看过
-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是一年还是三年,损害赔偿流程
182人看过
-
消费财产损害何时提起诉讼
303人看过
-
损害消费者权益怎么赔偿
217人看过
-
2020人身损害赔偿流程?广东在线咨询 2022-09-01中的伤残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按照受诉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人身损害赔偿中的被人生活费:根据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
-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人身损害赔偿诉讼程序与索赔是什么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15确认人身损害事实后,确认造成人身损害的相应的责任,根据责任大小来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人身伤害赔偿需要对伤残等级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的结果确认具体的赔偿数额。伤残等级鉴定是由专门的鉴定机构鉴定第四,对于人身损害的伤残等级确认后,主要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住院费,护理费,营养费,误工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精神损害赔偿等。第五,据当地的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以及受害人的年龄、户籍来确认各项赔偿责任。只要案件
-
消费损害赔偿索赔的范围山西在线咨询 2022-10-15消费者受到侵害,造成财产损失、人身损害、精神损害,均可纳入索赔的范围。 1、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应向商品经营者、服务提供者索取并妥善保存相关凭证,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发票、产品说明书、消费清单、交费单据等。 2、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损害时,应对损害的后果及造成损害后果的原因的相关证据予以保存、保全。
-
交通事故诉讼准备哪些材料?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流程江西在线咨询 2023-09-10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车辆的数量也是比较大的,因此交通事故在我国时有发生,由于当事人达不成和解,所以关于交通诉讼的数量也很大,可是许多人并不了解我国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流程。山东易知律师事务所许仙凤律师解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流程 1、向交警队调取驾驶证、行驶证、保险凭证复印件 2、到工商局调取单位的基本情况 3、准备民事起诉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 4、法院立案审查
-
强制消费侵权损害赔偿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11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