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定金纠纷,可以报警,但报警作用比较小。因为该纠纷属于民事纠纷,最好是通过协商等方式解决,实在不行的话,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解决纠纷。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
如何解决二手房的定金纠纷
关于定金引起的纠纷有以下三种:
1、付了定金以后,其中一方违约,守约方可按照定金罚则处理,也就是说下家违约的话,上家可以没收定金;上家违约的话,下家可以要求双倍返还定金。
2、付了定金以后,双方对定金合同以外的其他内容不能达成一致,而这些内容与履行合同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付了定金后下家才知道房屋还有抵押,而上家又需要用下家的房款来提前还贷,如不能协商一致,这时下家就可以要求解除定金合同,上家应当返还定金(不是双倍返还)。但要注意的是这些在定金合同中未作约定并且在事后不能协商一致的内容应当根据诚信原则和交易习惯来确定,而不能是一方故意提出苛刻的条款造成的。如上家要求签订正式买卖合同后一年后再交房,这种要求违反了诚信原则和交易习惯,在不能协商一致时应当认为是上家违约。
3、付了定金以后,定金并没有交到上家手上,而是根据定金合同或居间协议交给中介保管。如果定金合同约定定金由中介保管的,那么定金合同就生效了,上家不能以自己没收到定金为理由,主张自己可以不受定金合同约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
报警是否能够解决劳动纠纷问题?
414人看过
-
定金能否退还?房屋买卖纠纷
95人看过
-
房屋买卖纠纷包括哪些,如何解决房屋买卖纠纷
411人看过
-
经济纠纷可以报警吗,经济纠纷是否能报警解决
351人看过
-
买卖房屋怎么解决房产纠纷
478人看过
-
仲裁解决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是否可行?
171人看过
报警指因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损失而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方式向警方报告危急情况或发出危急信号。一般情况下,你所报警的内容只要是法定范围内的应当受理的警情,报警都会产生作用,所以你必须清楚你所报的事件是否属... 更多>
-
能通过报警解决买卖纠纷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4-11-15买卖相关事宜引发的纠纷通常属于民事争议。为解决此类争议,我国法律提供了民间调解、行政调解、行政仲裁和司法调解或裁定等途径。此外,公安派出所也有权对民事纠纷进行调解,这种调解形式属于行政调解范畴。在理想情况下,通过积极的协商与调解,可以妥善处理矛盾并实现和谐化解。然而,若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当事人则需按照法律程序,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需在达成共识后,由相关行政部门作为调解机构在调解
-
房屋买卖纠纷,房屋纠纷怎么办,房屋买卖纠纷解决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08一、农村房屋买卖纠纷怎么解决 1、争议双方直接协商是目前解决房地产争议的最常见途径针对房产交易过程中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购房者可以以口头、书面等多种形式与房屋销售方直接沟通,指出问题并商议解决办法。 2、求助于消费者协会商品房购销产生争议解决过程中单个购房者与开发商相比处于弱势,购房者可将商品房购销纠纷投诉于当地消费者协会,求助消费者协会对相关商品房购销纠纷的买卖双方进行调解、处理问题。 3、
-
农村房屋买卖纠纷有哪些, 怎么解决房屋买卖纠纷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14一、农村房屋买卖纠纷有哪些与农房买卖有关的纠纷此类纠纷并不直接表现为买卖合同纠纷。例如,农房联建一般是农民出地,他人出资来共同修建房屋,修好的房屋由双方协商进行适当分配。购销产生争议解决过程中单个购房者与相比处于弱势,购房者可将商品房购销纠纷投诉于当地消费者协会,求助消费者协会对相关商品房购销纠纷的买卖双方进行调解、处理问题。3、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申请调解处理针对所购商品房存在的与购房合同不符、施
-
房屋确权纠纷解决方式(房屋买卖常见纠纷解决方式)重庆在线咨询 2023-11-231、协商 协商是指当事人行使自己的合法处分权,在法律规定许可的前提下,互谅互让,协商解决纠纷。购房者和开发商对双方所发生的纠纷进行协商,提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并就此达成一个纠纷解决协议。由双方协商解决纠纷,对购房者和开发商来讲都是最好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既省时省力又省钱。 2、调解 这是指在非仲裁机关和诉讼外的第三人主持下,房屋买卖纠纷的当事人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3、仲裁 仲裁是
-
房东要求强行收房,报警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山东在线咨询 2024-11-29私自吞没归为己有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和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侵占罪。侵占罪是从民法中的不当得利发展而来,其本质特征在于嫌疑人或被告人在非法取得他人财物等相关贵重物品后,拒不归还原主,且数额较大的犯罪行为。这种罪行的主体为一般的自然人,只要达到年龄16岁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就可以对这种犯罪行为负责。本罪在主观上需要由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主观上主动承认犯罪事实,知悉属于他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