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释明权的范围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9 17:33:15 179 人看过

一、原告起诉时的释明

根据《民诉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百二十条、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的起诉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定形式,但由于个别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和诉讼技能,致使起诉形式与要求有欠缺,使立案工作不能顺利推进,比如,原告起诉离婚的,原告未提交婚姻关系证明;公民或法人起诉的,起诉状上起诉人或法人代表未亲笔签名或未加盖法人公章,立案法官在立案时,应对当事人的起诉状形式与要求及必备的证据材料予以认真审查,如不符合要求的,应向当事人释明理由和依据,限其予以补充,或其起诉明显不属于民诉法受案范围的,应依照《民诉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告知原告向有关部门申请解决或依照行政诉讼程序或审判监督程序予以解决。

二、开庭时有关诉讼权利与义务交待的释明

依照《民诉法》第一百三十七条之规定,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宣布案由和审判人员、书记员的名单,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与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告知”就是典型的释明形式,通常,当事人对相关法律专业术语的内涵不太懂,这有可能影响诉讼权利的正确行使,此时,审判法官在向当事人交待有关诉讼权利义务时,应将“诉讼权利”或“诉讼义务”的意思内涵通俗地向当事人释明清楚,以促成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或履行诉讼义务,审判法官还要在开庭时向当事人释明交待中途擅自退庭的法律后果,即把《民诉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法律后果,向当事人予以交待。

三、庭审中的诉讼请求不明确时的释明

当事人在庭审中叙述的事实与理由可能与其诉讼请求之间会存在矛盾,源于当事人对案件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法律行为的效力并不清楚或判断不准确,在此情况下,审判法官应向当事人进行询问,促使当事人明确其请求或主张,包括排除不当的请求或主张。

四、庭审中的诉讼材料应予补充的释明

当事人在诉讼时,其诉讼请求虽明确,但支持其请求的事实往往并不完备,在此情况下,审判法官应向当事人进行释明,使当事人提出相关的证据资料,使有关事项得以明了,以求得对案件事实一个完整的认识。如在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原告提出了多项赔偿请求额,但缺乏明确的计算依据,如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伤残补助金、后期医疗费的计算凭据,如果当事人对此不提出相关材料予以补充,则其请求难以得到支持。

五、庭审中的举证要求的释明

大家知道,举证、质证、认证是民事诉讼的关健环节,也是庭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诉讼的胜败关键在于当事人的举证程度如何,但由于当事人法律知识,诉讼经验与技巧等能力有所差异,可能对各种证据的类型、效力、证明对象、举证方式等难以分清或该举证的却未举证,或所提交的证据在程序上不合乎规则,或证据形式不合格,此时,审判法官应对当事人的举证技巧进行适度的指导,以防其偏离案件主题,或漏举重要证据,此时的释明仅限于因当事人忽略,误解或确不掌握诉讼旨意而致使其未提出证据的情形,其余已超出释明权的范围。

六、庭审中的答辩、质证、辩论混淆时的释明

答辩权、质证权、辩论权是诉讼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但当事人在行使这些诉讼权利时却不分程序先后,混为一谈,往往在答辩或质证证据时,却谈及到了案件的辩论意见,从而使“答辩权”、“质证权”一下转变为“辩论权”,使答辩、质证阶段拉得较长,影响了诉讼秩序和庭审效率,此时,审判法官应向当事人释明答辩、质证要求,如质证时,只能论诉讼证据的“三性”进行发表质证意见,至于案件的责任,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及处理等意见应在辩论程序阶段中予以发表。

七、庭审中的诉讼请求需要变更时的释明

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该条规定是典型意义上的法官释明权。比如,原告持《诉前民事侵权和解协议》以侵权赔偿为由起诉至法院主张赔偿,但案件经法院审理认为《诉前民事侵权和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理应按照合同之债原理进行审理,而原告所主张的法律关系却是侵权之债,两者法律关系不一致,此时,审判法官应向原告释明变更诉讼请求即先提出《诉前民事侵权和解协议》具有无效或可撤销之请求,如案件经法院审理认为《诉前民事侵权和解协议》确具有无效或可撤销情形,纠纷案件才可以恢复按侵权之债原理进行审理,如认为《诉前民事侵权和解协议》并无无效或可撤销情形,纠纷案件则仍然按合同之债原理进行审理。

八、宣判时的释明

审判法官当庭裁判案件时,应依照《民诉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的规定,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并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或确定领取判决书日期,宣告离婚判决,还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未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给付之诉的,还要告知当事人必须依照《民诉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10日 18:1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离婚判决相关文章
  • 无违法犯罪证明的开具范围
    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不只需要户籍地派出所出具,如果长期在外暂住的,还应当由长期暂住地派出所出具。必须是你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根据公安部新规,违法犯罪记录不对个人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应当由用人单位派人到公安派出所进行开具,必需出示单位介绍信。办理出国、移民的个人,无犯罪记录证明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其它方面所需要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公安派出所不对个人开具。无违法犯罪证明的开具范围:一是国家行政单位、司法机关等相关单位根据相关业务的开展,进行政审调查需要出具该证明。二是相关企事业单位在特殊的工作、特殊岗位人员招录时需要公安机关出具该证明。只有这两类,除此之外不予出具该证明。只能由单位或者组织通过正规的介绍信或者证件到公安机关开具。一、无犯罪证明网上怎么申请无犯罪记录证明网上操作流程。我国目前基本不支持网上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需要申请人到户籍所在的派出所出具,不可异地开具无犯罪证明。如果本人没
    2023-03-12
    322人看过
  • 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的范围
    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指的是由居民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开具的,证明该居民在该辖区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内查阅不到违法犯罪记录的一种证明文件。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中的犯罪记录包括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处罚生效判决,以及行为人已经构成犯罪,但由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作出免予刑事处罚的生效判决。犯罪记录不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一、被拘留影响有案底吗所谓“案底”是民间对犯罪记录的一种称谓,犯罪记录是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人员情况的客观记载,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在公安部门。只有触犯刑法,被判刑才会留下案底。通俗的讲,“案底”就是一个人违法犯罪的记录,严格意义上仅指刑事犯罪记录。经过法院审判定罪的罪犯,包括免除刑事处罚的情形和宣告缓刑。刑事拘留属于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而案底是指犯罪记录,案底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刑事拘留不会留案底,但是如果确实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
    2023-03-09
    374人看过
  • 假释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假释考验期,是指法律规定的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社会上对其进行考察的期限。法律咨询:您好,假释的适用范围有哪些规定?律师解答:减刑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相关法律知识:死缓犯的减刑,是一种法定的特殊形式的减刑,它与刑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减刑不同。1、死缓犯在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不属于抗拒改造情节恶劣、查证属实的,二年期满以后,经过教育,可减为无期徒刑,在执行无期徒刑期间再减刑时应从严控制,在减刑幅度上应适当缩短,间隔时间也应适当延长。2、对死缓犯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适用假释。3、对死缓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或者减刑后假释的,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十二年。死缓犯实际执行的刑期自死缓二年期满第二日起计算。一、死缓和无期徒刑的区别无期徒刑与死缓
    2023-03-13
    494人看过
  • 假释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一)假释犯的监督机关根据刑法第85条的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二)假释犯的考验期限犯罪分子的假释考验期限因原判刑罚及执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刑法第83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为原判刑罚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即宣告假释时原判刑罚的剩余时期。刑法对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则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限为10年。知识延伸——假释程序根据刑法第82条的规定,假释依照减刑程序进行。此外,根据刑法第81条第1款规定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因犯罪分子具有特殊情况,不受执行刑期限制的假释案件,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1)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假释裁定后,应即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假释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假释的,应当裁定撤销中级
    2023-04-22
    348人看过
  • 用于说明专利保护范围的是权利说明书
    用于说明专利保护范围的是权利说明书。《专利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其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由此可知,权利要求书是用于确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范围的法律文件。一份专利申请的主题是否属于能够授予专利权的范围,所要求保护的发明创造是否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专利申请是否符合单一性的规定,他人的实施行为是否侵犯了专利权,都取决于权利要求书的内容,或者与权利要求的内容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权利要求书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中最重要的文件。一、专利保护范围的确定原则专利保护范围的确定原则:1、周边限定原则,即以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范围为最大限度;2、中心限定原则,即以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为中心;3、折衷原则,即以权利要求书所表示的内容为准;4、等同原则,即以权利要求书为准;5、禁止反悔原则,即对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的解释作出
    2023-03-03
    362人看过
  • 发明专利保护的范围
    我国《专利法》第59条第1款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与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权利要求书应当说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清楚、简要地表达请求保护的范围。因此在认定专利权保护范围时,首先是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这里“为准”是以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特征参数实质内容为必要,并在此前提下,说明书和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这里的解释是为了整体把握权利要求书的要求,而不是当对权利要求书中的某一技术参数和特征含糊时的参考。当然也不是说这种解释可以超越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说明书和附图的理解,扩大到专利权人所期望达到的范围,前述最高人民法院对此解释为,应以权利要求中明确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所确定的范围为准,也包括与该必要技术特征相等同的特征所确定的范围。所谓等同特征是指与所记载技术特征的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
    2023-04-21
    367人看过
换一批
#离婚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离婚判决一般是看夫妻双方感情是否确已破裂,若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相反,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无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一般是不会准予双方离婚的。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 更多>

    #离婚判决
    相关咨询
    • 人民法院必须释明的范围
      江苏在线咨询 2021-12-29
      所谓法官释明权,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所提出的请求、声明、主张、举证等不清楚、不明确或不充分,进而可能影响到案件的实质审理结果时,审判法官适以提问、询问、提醒、启发或告知等方式,合理引导当事人对自己的请求、声明、主张、举证等诉求给予必要补充、澄清、明确,以促进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意思沟通与联络保持一致,从而相对地正确处理案件的一种职权,从本质上而言,法官释明权,实质是一种司法公权利,或者说,
    • 假释的范围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8-03
      适用假释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根据中国《刑法》第81条规定,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一)法定的对象 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可以适用假释。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且属于累犯和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假释是对犯罪分子有条件地提前释放,同时,国家并不排除对其继续执行尚未执行的那部分
    • 159商标适用范围说明和解释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8-08
      根据问题所述,这群充满理想的大学生准备成立自己的公司,设计了自己的商标,但是要明白159商标使用范围。商标法是确认商标专用权,规定商标注册、使用、转让、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进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护商标的信誉,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假释的对象范围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14
      一、适用假释的对象条件 (一)对象条件 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但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除外。 假释是对犯罪分子有条件地提前释放,同时,国家并不排除对其继续执行尚未执行的那部分刑罚的可能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假释不适用于被判处其他刑罚的犯罪分子。 (二)实质条件 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
    • 自诉案件的范围司法解释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17
      所谓轻微刑事案件是指犯罪事实、情节较为轻微,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拘役、管制等较轻刑罚的案件。应当注意的是,这类案件强调被害人的举证责任,自诉能否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被害人等有无证据或者证据是否充分,如果被害人等没有证据的,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如果被害人等提出的证据不充分,不足以支持其起诉主张的,人民法院将裁定驳回自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