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刑诉法基本原则的司法实践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12 09:05:17 90 人看过

1986年10月29日,辽宁省大石桥市水泥厂职工李某的妻子邢某(怀有6个月身孕)被杀,李被屈打成招为杀妻凶手,一、二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00年7月,在李某服刑14年之后,杀人真凶落入法网。

河北省承德市陈某等4人,6年之内被河北省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判了3次死刑,后又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3次发回重审,从而开创了中国司法史上基于同一事实、同一理由,由同一法院对同一被告人连续多次判处死刑及发回重审的先例。

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在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民法院坚持严格执行法律,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全年共宣告无罪6617人,其中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宣告无罪的2591人,行为不构成犯罪的4026人,确保无罪的公民不受法律追究,遵纪守法的公民不蒙冤受屈。

刑事诉讼中的疑罪

所谓疑罪,是指司法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经审查在定罪与否的问题上存在疑问且未得到合理排除的情形。在通常情况下,这里所指的疑问包括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问题。

司法实践中,在定案事实和证据上存在疑问的案件时有所见,这些案件都涉及定案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的问题。所不同的是,有的案件的最终结果是因证据不足而对被告人宣告无罪,有的案件是因为有了权威机构作出DNA等技术鉴定才使证据不足的问题合理得到解决,从而使罪犯落入法网。

存疑无罪制度的确立

疑罪从无即在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时对刑事被告人宣告无罪的一种制度。这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1996年在对刑事诉讼法进行重大修改后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增加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长期以来,对刑事案件中的认定无据,否定无理的疑罪

问题没有纳入刑事诉讼法调整的范畴,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有罪还是无罪等关键问题存在重大分歧的疑难刑事案件,大都不敢也没有法律依据作出无罪判决,而是采取反复退回补充侦查、司法机关内部进行协商、请示上级机关甚至将案件长期挂起来的做法。其惟一的法律依据是1979年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中有关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补充侦查的规定。

这种做法的结果,必然导致被告人长期受到超期羁押、严重侵犯其合法的人身权利和诉讼权利。

对疑罪案件的处理,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有关司法机关曾作过类似于疑罪从无的规定,试图从司法解释的角度弥补法律上的缺陷:一是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11月4日在《关于一审判决宣告无罪的公诉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对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经多次退查检察院仍未查清起诉书指控的被告人犯罪事实并提供足够证据,法院调查也无法查证清楚,不能认定有罪的被告人,在判决书说明情况后,直接宣告无罪;二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1989年12月13日在《关于办理流窜犯罪案件一些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对这类抓获的罪犯,如有个别犯罪事实难以查清的,暂不认定,就已经查证核实的事实,依法及时作出处理;三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中规定人民法院对案件的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而又确实无法查证清楚、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的,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上述司法机关的内部规定显得底气不足,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基本上没有得到的执行。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经过审理终结对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项)。这些规定,不仅从基本法律的角度强调了定罪权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的惟一性和人民法院在定罪时也必须依法进行

的合法性,而且重新确立了对疑罪的处理原则,成为疑罪从无

的法律依据。

宣告无罪的种类、案件及其法律后果

按照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进入审判程序的刑事案件最终由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宣告无罪的,有二种情形:一是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被告人无罪的判决;二是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在第一种宣告无罪的情形中,包括被告人既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也没有实施违法行为,也包括被告人虽然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但实施了一般违法行为(如小偷小摸),还包括被告人虽然实施了犯罪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依照法律可以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如依照刑法的规定,对许多犯罪都规定了须达到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发布的司法解释也就此作出明确而具体的确定。

在第二种宣告无罪的情形中,就被告人究竟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这一客观事实本身而言,并不能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结论,这时所作出的宣告无罪判决,只是一种附条件的推定,这个条件就是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但无论哪种宣告无罪的情形,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都是对被告人宣告无罪,对被告人的法律后果都是无罪只是在刑事判决书的判决理由中应当如实表述本案是因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理由。

在对被告人宣告无罪的情况下,如果被告人在押,按照刑事诉讼法有关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的规定,在释放被告人后就必然涉及到对被告人关押期间的国家赔偿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无论是依照法律规定不构成犯罪而宣告无罪的还是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而宣告无罪的,作出羁押决定或者有罪判决的司法机关都应当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存疑无罪制度在适用中的问题

司法统计表明,我国地方人民法院每年审结的一审刑事案件大约在50万件、被告人在60万人左右。在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存疑无罪制度之前,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经过审查后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而退回补充侦查的,大约占公诉案件总数的5-10%;而在确立疑罪从无制度后,人民法院以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而宣告无罪的案件,多则几千件,少则几百件。从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来看,在全国法院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被告人中,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宣告无罪的:1997年为1170人、1998年无此数据、1999年为5878人、2000年为6617人。司法实践证明,在这些宣告无罪的被告人中真正属于因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不足一半。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人民法院对公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宣告无罪

的越多越好,而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推理过去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而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与刑事诉讼法确立疑罪从无制度后宣告无罪的案件应该属于同种类型,因此,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施行之后这类案件的数量也应当与刑事诉讼法修正前的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数量大致相当。道理很简单,在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无论是人民法院还是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的质量从总体上讲一般不会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可是,人民法院的受理的公诉案件中属于证据不足的案件在受理案件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一下就一落千丈,这究竟是说明司法人员的办案水平突然明显提高呢,还是意味着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疑罪从无制度尚未得到有效的执行!

据了解,这两种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首先,由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罪刑法定、无罪推定、控辩式审判、取消免予起诉和收容审查等原则或制度的确立,都标志着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司法机关的办案质量和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次,中国毕竟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传统的被告人即是犯罪分子的影响不可能因为法律的修改就一下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对被告人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经审查确认属于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是否敢于理直气壮地宣告无罪,不仅需要司法人员具备相当的胆识,更需要有一个能够依法办事

的司法环境。最后,对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被告人宣告无罪之后,负有侦查职能的司法机关本应继续加大侦查破案的力度,使真正的犯罪分子落入法网,可事实上,对这类案件司法机关大都作了结案处理,客观上从一定程度影响了对犯罪的打击。

因此,如前所述,在存疑无罪的情况下,对被告人之所以宣告无罪,实际上是在既不能认定有罪也不能肯定无罪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的一种选择或曰推定,而这种推定显然是以可能放纵个别真正的犯罪分子为代价的。但是,在按照存疑无罪制度对证据不足的被告人宣告无罪后,并不意味着司法机关对这类案件就可以置之不理,司法机关理应继续纳入侦查的范围,一旦发现罪犯的蛛丝马迹,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收集证据、审查起诉并向人民法院重新提起公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枉不纵,实现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完成司法机关的历史使命。

司法实践中对于夫妻分居是如何处理的

司法实践中对于夫妻分居的处理标准如下:

1、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经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2、即使签定了分居协议书,如果不能证明实际履行,法院也不会轻易认可其效力;

3、分居期间,如无特别约定,夫妻财产应采法定夫妻财产制,也即分居期间取得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6日 00:1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夫妻共同财产相关文章
  • 刑事诉讼法法的基本原则
    (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四)、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五)、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六)、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原则的例外情况包括4种:①、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②、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③、14周岁以上不满l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④、16周岁以上不满l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但是,无论是否公开审理,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法律敎育网(八)、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九)、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十)、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包括:①、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②、犯罪已过追诉
    2023-06-26
    124人看过
  • 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反思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现代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已成公里,其现代意义上的司法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即凡是自由民除经贵族依法判决或遵照国内法律之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监禁、没收财产、剥夺其法定保护权,或加以放逐、伤害、搜索和逮捕。这里就蕴涵这罪刑法定的思想。到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针对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断、践踏人权的黑暗现实,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罪刑法定的主。之后被誉为刑法之父的贝卡利亚在其著名的《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的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是刑罚,这一观点则至今仍为刑法学者频频引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罪刑法定这一思想由学说转变为法律,在资产阶级宪法与刑法中得以确认,成为世界各国刑法中最普遍的一项原则。对于中国来说,罪刑法定是姗姗来迟的。1979年刑法中仍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相反却在其第七
    2023-06-11
    143人看过
  • 社区矫正的基本原则和实践
    社区矫正所应遵循的主要的工作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党的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密切配合,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在当前的社会中,社区矫正作为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具体措施,不可能只由一个机构独立实施,而是需要多个部门互相配合。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更好地帮助改造2、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的原则。社区矫正虽然要求被矫正人按照规定进行,但并非是一种刑罚,所以更多的目的还是帮扶,以便其重新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中。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是指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三条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采取分类
    2023-07-01
    472人看过
  • 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
    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二、适用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一、老师判缓刑如何保住工作判处缓刑,教师资格自动丧失。看学校能否给你安排其他非教师岗位工作。(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而罪行的轻重是与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轻重相适应的。我国刑法典之所以将缓刑的适用对象规定为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这些犯罪分子的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相反,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罪行较重,社会危害性较大,而未被列为适用缓刑的对象。至于罪行相对更轻的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于管制刑的特点即对犯罪人不予关押,仅限制其一定自由所决定,故无适用缓刑之必要。所
    2023-06-21
    271人看过
  • 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
    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具有的、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基本精神、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过程的基本准则。新刑法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犯罪及其刑罚都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具体内容就是刑法第3条的规定,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罪刑法定原则要求:1、司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把握犯罪的本质和具体的构成要件,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定性准确,量刑适当,不枉不纵;2、司法解释不能违背刑事立法的意图,不能代替立法。(二)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便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就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
    2023-04-22
    466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3、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4、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5、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6、审判公开原则;7、审判公开原则的例外情况包括4种:(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2)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3)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4)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但是,无论是否公开审理,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8、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9、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原则10、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包括:(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
    2023-08-11
    392人看过
换一批
#财产分割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在双方结为夫妻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领取的工资、奖金;夫妻一方或双方从事生产、经营,得到的财产;知识产权的收益;通过继承或赠与得到的财产,如房屋等;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更多>

    #夫妻共同财产
    相关咨询
    • 的基本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应该怎样应用?
      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17
      刑事诉讼的原则指的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等,应该注重证据,注重细节,尊重科学,疑罪从无,注意辨论双方争论焦点。
    • 刑诉法的基本原则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11-06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 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则; 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三、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4、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 一刑法基本原则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5-12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分别体现在《刑法》第3条、第4条和第5条。
    • 刑事诉讼法的各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3-05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包括: 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 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3、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5、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6、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7、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8、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
    • 刑法的基本原则
      山西在线咨询 2023-05-06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分别体现在《刑法》第3条、第4条和第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