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及其所有权;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主观上为故意。
对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理论思考
(一)本罪犯罪主体是自然人
《刑法》将私分国有资产罪规定为单位犯罪,这为学者们所认同。然而从单罚制角度及单位犯罪的目的来说,该罪之单位犯罪论有悖于刑罚与单位犯罪的基本理念,以下仅就此分析之:
1.从单位追求的犯罪目的来看私分国有资产罪不是单位犯罪。《刑法》总则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那么,我国之单位犯罪是否是法人犯罪呢?多数人认为单位之内涵广于法人,也有人主张单位犯罪即法人犯罪。论者赞同后者,理由参见后文单位的标准。那么,法人犯罪的原因和目的又是什麽?我们可以从纷呈的法人犯罪定义窥知一斑:(1)法人犯罪是为了增加法人财富的直接目的而从事的非法的、贪婪的行为(2)法人犯罪应该是指法人的代表或代理人、直接责任人在其职务范围内以法人名义,为了法人的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3)法人犯罪就是法人为了获利而危害社会的行为。(4)法人故意犯罪指法人代表人、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和其他法人成员,在法人意志支配下,以法人名义和为了法人利益,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比较诸多定义,法人犯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是法人这一主体的利益,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因此不能等同于法人内部成员的利益相加。
法人犯罪的出发点和终结点理解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符合法人存在和运行的宗旨,非经济利益的追求超越了法人意志范围,而应是自然人的行为。私分国有资产行为本质是个人分国有资产,所以收益的是个人,而非单位,并且,甚至有些单位因此陷入困境乃至破产。这种后果完全违背法人意志而不为其追求,如果硬牵强把私分行为理解成法人行为,这无疑是让法人自杀或自伤行为,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所以私分国有资产是个人行为而非单位行为,体现的是个人意志而非单位意志。
2.从刑罚处罚对象上来看。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任何犯罪行为都应受到刑罚处罚的,反之,不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就不是犯罪行为。然而私分国有资产罪处罚的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对犯罪人——单位却不处罚,此即我国单位犯罪的单罚制。这种单罚制显然否定了犯罪的应受惩罚性。大陆法系多采用此种方式,谓之代罚制。我们且不说犯罪主体与处罚对象是否脱节,只就代罚制而言,它貌似坚持个人责任制原则,实则是违背了个人责任制(罪责没有自负)。
从理论上看,一个人犯了罪,从犯罪成立之日起,刑事责任就产生了,其结果往往是刑罚处罚,所以理论上以罪——责——刑来简略地概括三者关系,尽管刑罚并非其必然结果,但刑罚的备用性对于每个犯罪来说却是肯定的,所以刑法分则中每个犯罪都规定了刑罚,因此刑罚潜在针对的对象只能是犯罪人,单位犯罪人也不例外。犯罪成立即产生刑事责任,行为人即应承受责任。然而私分国有资产罪(其他所谓单罚制单位犯罪亦同)却将刑事责任转嫁给了自然人。如果说在采用双罚制场合,处罚自然人是在单位责任基础上,基于个人的失误勉强合理的话,那么单纯处罚自然人就失去了这个合理的依据。因为犯罪人——单位竟然一点责任也没有。
结论:我国单罚制应当理解为只对单位的处罚,而不是只对自然人的处罚,这样才能符合罪——责——刑理论和我国刑法之规定。至于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实行单罚制的单位犯罪实际上是自然人犯罪,其本质是自然人的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异于渎职罪之同类概念),除私分国有资产罪,其他如强迫职工劳动罪、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妨害清算罪等,此类罪宜采用《刑法》第167、168、169条立法例。所以私分国有资产罪可以修订为: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处;数额巨大,处。
其他直接责任人依照主管人员定罪处罚。
(二)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主观上是个人故意
本罪主观上是故意的,即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所谓希望,即积极追求国有资产被分的结果,客观上体现为积极倡导、主动决策、积极协助实施等行为。所谓放任,即对国有资产被分持听之任之的态度,不阻止不反对也不积极追求,客观上主要指那些对国有资产负有管理职责的人员对私分行为被动同意或不阻止私分的行为。
本罪的主观罪过有不同于一般故意的特殊之处:即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主观故意要以单位的名义,通过集体意志形式体现出来。这就需要辨析一下这种单位名义,是不是单位的整体意志,从而是单位在主观上亦有罪过?我们说单位的整体意志,意指单位的意志并非单位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衡量是否单位的整体意志的标准是单位存在、活动、运行的宗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很显然,私分行为并不是单位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与此很相似的罪名是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刑法》169条)。本罪也需要以单位名义出售国有资产,从表面上看也表现为单位的行为,但《刑法》将其规定为自然人的犯罪,道理就在于这种所谓的单位行为实质上是自然人意志的体现。
注释: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第98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高西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与适用》,第856页,1997年4月版。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第91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高西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与适用》,第857页,1997年4月版。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第99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高西江主编:《刑法的修订与适用》,第856-857页,1997年版。
见赵秉志主编:《贪污贿赂罪》,第29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加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第29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何秉松主编:《法人犯罪与刑事责任》,第537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刑法》第三百九十六条第一款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2021年中国新刑法关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规定是怎样的?
59人看过
-
我国关于违约金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358人看过
-
各国关于合伙法律地位的相关规定
428人看过
-
我国关于变造国家机关印章罪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
355人看过
-
非法集资案中关于共同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133人看过
-
关于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离婚房产给孩子吗
64人看过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
我国关于遗产继承分配比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广东在线咨询 2022-07-16在我国关于遗产继承分配比法律依据是《继承法》规定:第十三条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第十四条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
-
关于有关放纵走私罪的法律规定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26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放纵走私犯罪的; 2.因放纵走私致使国家应收税额损失累计达10万元以上的; 3.3次以上放纵走私行为或者一次放纵3起以上走私行为的; 4.因收受贿赂而放纵走私的。
-
关于私分国有资产罪应当如何量刑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0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九十六条【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
-
我国法律上关于违规变道扣分有什么相关规定?香港在线咨询 2022-06-30机动车不在机动车道内行驶的,机动车违反规定使用公交专用车道的,机动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变更车道影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的,均罚款50元;机动车通过交叉路口不按规定让行的,罚款100元。一般情况下不扣分。 车辆路口实线变道的每次扣3分、罚款100. 禁止标线指示 简单说来,就是实线变道。通过交通标志解读,让各位了解实线掉头、不按规定车道行车等违章违规行为的具体含义。平时常听人说压实线超车或是压实
-
刑法关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广西在线咨询 2021-05-19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十一)私分国有资产案(第396条第1款)涉嫌私分国有资产,累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