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本罪的构成要件和特征。抽逃出资罪的立案标准是:行为人违反公司法规定,实施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财产权未转移、虚假出资的行为,或者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的行为之一,且金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判刑标准是5年以下有期徒刑,罚金的标准按照虚假出资额或抽逃出资额2%以上到10%以下确定,嫌疑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应缴数额60%以上的,就要追究嫌疑人的法律责任,抽逃出资即使不构成犯罪,也严重违反了公司章程。
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总之,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都是法律制度绝对不允许的,在公司构成虚假出资的情况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会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某一位股东抽逃出资的,除了被判刑,还要承担对其他股东的违约责任。
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自然人犯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罚金。单位犯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虚假出资与抽逃出资的认定标准,虚假出资与抽逃出资的区别
376人看过
-
抽逃出资与虚假出资的对比
88人看过
-
抽逃出资罪、虚假出资罪还是虚报注册资本罪
95人看过
-
出资抽逃与虚假出资的罪责及处罚
131人看过
-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数额巨大
66人看过
-
立案标准:虚假和抽逃出资罪
362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怎么认定,如何认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贵州在线咨询 2022-10-11所谓“公司成立过程中的刑事风险”,是指发起人或股东在公司成立、登记过程中可能涉嫌的刑事犯罪风险。其主要涉及的罪名有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那么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怎么认定,如何认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与虚假出资、公司出资、抽逃出资罪有什么区别天津在线咨询 2022-02-22既不能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虚假出资,数额巨大、股东合谋虚假出资。否则。第三、抽逃出资罪,即公司的发起人。那些利用假出资骗取公司登记,在公司登记注册前,是指公司法所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而后者只发生在公司登记过程中:第一。单位犯本罪的;②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如果虚假出资只发生在公司登记中:①虚假
-
抽逃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案(刑法已删去该罪名)立案标准是怎样的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27抽逃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案(刑法第159条) 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给公司、股东、债权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 2、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者无法正常经营的; 2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
-
虚假出资怎样认定,怎样判断是否构成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香港在线咨询 2023-01-24股东虚假出资需要承担的责任有以下几点: 1、虚假出资股东应对公司承担侵权责任; 2、虚假出资股东应当对已出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3、虚假出资股东应向公司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虚假出资的举证责任是: 1、谁主张谁举证,由提出虚假出资主张的当事人举证证明; 2、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收集证据的,可依法申请法院调查收集。 实践中单位虚假出资主要表现为: (1)以无实际现金或高于实际现金的虚
-
虚假出资怎么认定抽逃出资罪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14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认定标准如下: 1、客体是侵犯了国家公司资本管理制度;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3、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发起人或股东。 风险提示:股东抽逃出资,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返还出资本息、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