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债务人无财产可执行时,可以考虑执行担保人的财产。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债权人可以选择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法院的判决书确定债务人需要还款,而在债务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时,可以考虑执行担保人的财产。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
【债权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夫妻共同债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如果债权人认为债务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则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诉讼程序中,债权人可以申请追加债务人为共同诉讼人,并提出相应的诉讼请求。如果债务人拒绝追加,则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不得就此主张权利。因此,如果债权人认为债务人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则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债务人无财产可执行时,可以考虑执行担保人的财产。当事人可以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为连带责任保证。债权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包括申请追加债务人为共同诉讼人,申请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认定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不得就此主张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四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若担保人只有一套房子,法院是不能进行拍卖的,但可以查封属于一半的房产产权。没有可以执行的财物,法院只能中止执行。
-
最高审判机关:我国包括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
105人看过
-
最高法院如何判断抽逃出资
171人看过
-
全国人大常委会如何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441人看过
-
最高法院如何看待高利贷担保人的法律地位
77人看过
-
最高人民法院最新裁判规则
404人看过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基层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
201人看过
债权人是债的主体之一,债的主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是指有权请求对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人。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必须是特定的。债权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更多>
-
最高人民法院诉讼保全担保需要如何办呢?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7-17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通过仲裁机构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及仲裁案件受理通知书等相关材料。人民法院裁定采取保全措施或者裁定驳回申请的,应当将裁定书送达当事人,并通知仲裁机构。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最高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最高人民法院云南在线咨询 2022-02-10以下典型案例供参: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这4笔借款跨度长达4年,且数额巨大,在前款未清的情况下,又不断出借大额款项,有违借贷关系的常理及习惯;这4张借据全文为电脑打印,在落款处只有借款人的手印却无亲手签名,这对有高中文化、有书写签名能力的夏某来说也有违常理;从资金来源看,陈某的实际收入也无力有80万元现金出借给夏某。
-
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执行担保人工资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24法院要求执行担保人工资,用人单位必须执行。 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的,人民法院除责令其履行协助义务外,并可以予以罚款,还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 对仍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可以予以拘留;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提出予以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
-
如何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海南在线咨询 2021-12-30最高人民法院一般不直接受理一审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特别重大的第一审案件,涉及驻香港、澳门军队的第一审案件,涉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所称的国家行为的第一审案件。最高院不接受自然人的起诉。如果你对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不服的话,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在一审判决中会告诉你上诉的方式和途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都有一定的审级规定,如果你越级起诉的话,法院是不会受理的。
-
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书中抚养权如何判天津在线咨询 2022-08-28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