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合同质量要求不明确履行的方式:
1、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后达成补充协议对质量要求进行说明,当事人按照补充协议履行;
2、如果当事人无法达成补充协议的,则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履行。
一、合同内容缺陷的补救办法是什么?
合同内容缺陷的补救办法是制定补充协议。确定没有明确约定的合同内容,不能达成协议的,可以根据交易习惯或者合同有关规定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对质量、价格或者报酬、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补充协议。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的有关规定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二、合同期限变更补充协议怎么规定
当事人就合同期限变更制定补充协议。只要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公序良俗,该补充协议有效。
《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第五百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第五百四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
三、买卖合同未约定交付期限如何处理
买卖合同未约定交付期限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的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对质量、价格或者报酬、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补充协议;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的有关规定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当事人对合同内容的约定不明确,依照前条的规定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1、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可以随时请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2、履行方式不明确的,以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
合同中要求标的物不明确的,为什么质量不准备
453人看过
-
合同履行方式不明确,按照有利于
287人看过
-
质量要求约定不明的可以随便履行吗
470人看过
-
民法典明确要求合同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268人看过
-
合同中货物质量要求不明又很难确定的怎么办
492人看过
-
合同内容在质量要求上写的细节不明确怎么办
446人看过
债权人是债的主体之一,债的主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是指有权请求对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人。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必须是特定的。债权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更多>
-
合同中要求标的物不明确的,为什么质量不准备四川在线咨询 2021-11-10合同对标的物的质量要求不明确取决于情况。根据我国法律,合同生效,但标的物质量要求不明确的,双方可以协商确定。 合同双方不能协商确定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执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执行; 没有推荐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执行;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按照一般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执行。
-
对方不按我们的要求做事合同履行期限不明确怎么处理山西在线咨询 2022-06-14履行方式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以何种形式来履行义务 合同的履行方式主要包括运输方式、交货方式、结算方式等履行方式由法律或者合同约定或者是合同性质来确定,不同性质、内容的合同有不同的履行方式根据合同履行的基本要求,在履行方式上,履行义务人必须首先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履行如果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协议不成的,可以根据合同的有关条款和交易习惯来确定;如果仍然无法确定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
-
如何看待合同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明确的广西在线咨询 2022-12-02合同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稍微条款或者我们交易习惯确定。 《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民法典》生效时间为2021年1月1日)。
-
质量要求约定不明的是否能随便履行福建在线咨询 2023-01-04合同对质量要求约定不明的,也不能随便履行。 我国法律规定,合同内容由双方当事人约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协议补充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因此,合同对标的物质量要求不明确的,也不能随便履行
-
合同不按照要求履行怎么办山东在线咨询 2023-01-12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