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有一般和特殊两种。所谓一般的仲裁时效是指“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即一般情况下,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是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不属于劳动报酬的常见诉求,如经济补偿金、赔偿金、代通知金等,都适用一年的仲裁时效,即自劳动者离职之日起一年内主张权利。
所谓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时间,根据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如何理解的复函》:“是指有证据表明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或者根据一般规律推定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即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不应从侵权行为终结之日起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
劳动赔偿金与补偿金区别,劳动赔偿金的标准
404人看过
-
劳动争议中的赔偿金和补偿金能否同时适用
289人看过
-
补偿金与赔偿金在劳动法中的界定
365人看过
-
国家赔偿时效与行政赔偿诉讼时效问题
424人看过
-
劳动补偿金适用于哪些情况
225人看过
-
劳动赔偿金的适用情况解析
345人看过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 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 更多>
-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能否同时适用?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6-13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经济补偿金是指劳动者无过失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者的劳动合同时,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标准,以货币方式给予劳动者的补偿。赔偿金是指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造成经济损失的惩罚性和补偿措施,其功能不仅在于弥补劳动者的损失和保护劳动者,而且是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在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
-
劳动者这次补偿金问题浙江在线咨询 2022-11-10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的补偿标准是: 1、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2、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3、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4、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
违约金与补偿金能一起适用吗?违约金与赔偿金和补偿金能一起适用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18在法律上,这违约金与补偿并不一定能一起适用。付出违约金和补偿都是合同违约职责的主要形式。违约金具有补偿和处罚的两层特点,而补偿主要是一种补偿性质的职责形式。 1、违约金和补偿能一起适用的状况 当两边约好的违约金不足以补偿实践经济丢失时,没有违约的一方能够要求违约方在付出违约金的一起,就不足的部分补偿丢失。但二者相加不得超越违约方形成的经济丢失。例如,甲和乙签定一份《二手房买卖合同》,合同约好违约金
-
违约金、赔偿损失、并存时如何适用的问题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10有违约金的,最先适用违约金,当违约金低于损失时,可以要求按照实际损失计算赔偿;违约金和定金,不可同时使用,择一选择适用定金与损害赔偿,可以并用,买卖合同约定的定金不足以弥补一方违约造成的损失,对方请求赔偿超过定金部分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并处
-
劳动违约金适用法律问题浙江在线咨询 2023-06-10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劳动者签订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二、约定保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的。劳动者对工作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有保密的义务。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