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款协议和借条哪个更有法律效应
借款协议和借条如果是当事人依法订立的,二者均具有法律效应。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借款协议的注意事项有什么
借款协议的注意事项有:
1.借贷手续要全。
2.身份问题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债权人应当审查债务人的身份证件,并要求债务人当面书写借条。其次,如果借款人同时又是某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话,债权人一定要明确债务人是该借款人本人还是其所代表的公司或企业。
3.语言问题打借条时不要使用多音、多义字。
4.利息问题利率要合乎规定。
5.时间问题在民间借贷中,容易产生争议的时间包括两点:还款时间和欠条书写时间。
6.催款问题要及时催款。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7.还钱索回借条。
三、借款合同能否约定违约金
借款合同能约定违约金。
借款人在借款合同期限届满不能归还借款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关于违约责任形式,合同约定有违约金的,依约支付违约金;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的,应当按照约定或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可见现行《民法典》总则并没有对违约金责任形式所适用的合同范围作出限制。
-
借款协议和借条:哪个更能够使借款人安心?
59人看过
-
借条和证人哪个更有效力
393人看过
-
在法律上,欠条和借条哪种更有法律效力
486人看过
-
借条和欠条的诉讼时效是多久以及借条和欠条哪个更具有法律效力
473人看过
-
借款协议有哪些条款无效的
392人看过
-
借款后约定的还款协议有法律效应吗
381人看过
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借条应写明借款人和出借人的法定全名,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还款的具体年月日,... 更多>
-
欠条和借条,借条与协议的区别,哪个更加有法律效力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30一、欠条、借条的法律含义 欠条、借条是生活工作中常见的条据,这两种条据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法律含义却相差甚远。 欠条,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表示尚欠某物或者某款项的凭证,一般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 借条是出借人向借用人或者借款人出具的表示出借某物或者某款项的凭证,一般用来证明借用或者借款关系。 二、借条和欠条的区别 很多人对什么时候该打借条,什么时候该打欠条总是不能准确把握,其实区分两者并不难。
-
借条与欠条的法律效应哪个更强云南在线咨询 2023-03-24、日常生活中,亲戚朋友同事之间确属借款行为的,建议打借条,金额较大的,最好有第三人见证,转账支付的保留好转账凭证和付款凭证。微信、短信交流信息也可以作为证据使用2、如日常因侵权行为等发生欠付款,欠款人无力支付的,债权人可以要求打欠条,必要情况下可以标明欠款事实、还款时间等,金额较大的,建议债权人找第三人见证并保留好欠款事实的相关资料3、无论借条还是欠条,都应关注好2年的诉讼时效,索要借款或欠款时可
-
一个借条有效吗?民间借款中的借款有法律效应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2-05-01民间借贷中的借款有欠条有法律效应吗?首先,你的欠条标题是否注明是“借条”,这是法律上判定的依据;其次,借款人的具体信息是否清晰详细,你本人信息是否明确;再次,借款数额,利息利率是否清楚注明,还款期限,逾期后果是否有注明;最后,有无借款人签名手印证明确是其本人所借。 以上条款皆具备,该借条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归还欠款及利息,证据方面如果有往来信息,通讯记录等等可以证明债务存在的,可以一并
-
借条和欠条的区别是什么?借条和欠条哪个更具有法律效力?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09-25借条和欠条哪个更好欠条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和事实而产生。正因为欠条成因的多样性、不特定性和复杂性,才易于引起对方当事人的异议辩驳而使得当事人双方纠缠不清,才使得欠条看起来不能够产生“一锤定音”的效果,因而其“效力”不是那么的“大”。 借条一般是由特定的借款的事实所形成,反映了当事人双方特定的借款法律关系,并进而反映当事人双方基于借款的法律关系和事实形成了一方欠另一方款项的债权债
-
合同和协议更有法律效力是哪个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09-23一般来说,生效的合同和协议法律效力就是相同。除非没有生效或因为一些条件而失效。合同和协议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无效的情形主要有: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