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会不会要扣押身份证
取保候审不需要扣押身份证,但有可能需要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和驾驶证交由执行机关保存。
但监视居住则需要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二、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区别有什么
1.对人身自由的限制程度不同。从对人身自由的限制程度上看,取保候审要比监视居住较为轻缓。对于被取保候审者,刑事诉讼法要求其履行一些带有不妨碍诉讼性质的义务,并禁止他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和县。但被监视居住者所受的限制就大得多,他们除了不得妨碍诉讼进行以外,还不得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的住处或指定的居所,也不得随便会见他人。
2.限制人身自由期限长短不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六个月。
3.适用条件不同。监视居住分成普通监视居住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两种不同的执行方式,不过,对犯罪嫌疑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一般情况下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在当地没有稳定的住处,或者根据案情需要必须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
三、取保候审期限是多久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n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
是否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的区别?
318人看过
-
监视居住身份证被扣押是否合理
316人看过
-
取保候审期间身份证是不是要扣押
396人看过
-
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区别,取保候审与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
352人看过
-
被监视居住会办临时身份证吗
488人看过
-
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哪个严重,监视居住的适用情形
123人看过
-
监视居住身份证会被扣押不,有哪些规定江西在线咨询 2023-12-11监视居住身份证会被扣押。公安机关办案的时候,如果嫌疑人患有疾病或者是女性在哺乳期的,可以先不逮捕,对其实行监视居住措施。这样,为防止嫌疑人逃跑,办案人员往往暂扣身份证,等强制措施解除后,再将身份证归还本人。
-
监视居住的身份证必须要扣押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041、监视居住会扣押身份证。 2、被监视居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或者通信; (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6)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可
-
取保候审证件需要给监视居住人带身份证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3-08-15取保候审期间不会扣留被取保候审人的居民身份证,但是监视居住期间会扣留。被取保候审人应当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公安机关执行监视居住强制措施,有权扣押居民身份证。
-
取保候审就要要把身份证放到监视居住了吗陕西在线咨询 2021-12-25《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扣留居民身份证。但是,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执行强制居住措施的除外。居民身份证扣押制度的基本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扣留居民身份证的目的是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限制犯罪嫌疑人随意离开居住地,不能有其他目的。(2)有权扣留居民身份证的主体只能是公安机关,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扣留居民身份证。(3)法律明确规
-
请问关于监视居住身份证会被扣押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4-09-151、监视居住会扣押身份证。 2、被监视居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或者通信; (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6)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