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行为立案标准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28 18:52:29 280 人看过

网络造谣的立案标准是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或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和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

一、涉嫌散布不实言论立案标准

散布不实言论属于诽谤,要求情节严重,立案标准需要达到以下情形之一:

1、达到一定数量: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2、造成严重后果:如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

3、存在相关记录: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二、散布不实言论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散布不实言论具有下列情形应当立案:

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5、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散播不实言论属于诽谤,如果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实施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从而构成的犯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属于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27日 15:2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网络谣言相关文章
  • 网络谣言和抹黑是否属于犯罪行为?
    一网友发布的一组与外公的合照近日被吴某飞编造为,老夫少妻合照,还造谣发布“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赠送礼金、公寓、豪车”的消息,并且消息引发大量关注,给受害网友造成极大困扰,目前吴某飞已被刑拘。对于在网络上发布造谣信息诽谤、抹黑别人的,如果构成了以下情形之一的,就将构成犯罪,造谣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在网上造谣的是不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人在网上造谣的,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尚不构成犯罪的造谣行为有:行为人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等其他行为。违反刑法的造谣行为是行为人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
    2023-07-06
    186人看过
  • 网络造谣如何立案
    刑事责任年龄
    网络造谣立案标准,具体如下:(1)通过网络进行造谣的,造成严重影响的,就会构成诽谤罪,而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信息被转发500次以上的;(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3)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等情形。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2、在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3、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网络造谣诽谤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网络造谣诽谤罪的认定标准如下: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严重情节:1、点击同一诽谤信息,浏览次数超过五百次,或转发次数超过五十次;2、受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3、两年内因诽谤受到行政处罚,诽谤他人的;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况。
    2023-08-02
    277人看过
  • 散布网络谣言被行政处罚
    10月18日凌晨,福州一名在校大学生为提升自己微博的关注度,将网友的猜测,在个人微博上撰写散布谣言,被福州市公安局对湖派出所依法查处。10月18日凌晨2时许,昵称为XX的网民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条附有多张照片的博文,称昨夜凌晨,在学生街KK酒吧楼下发生打架事件,造成一死两伤。由于该博文冠名为XX,被广大网友误认为系官方言论,因此在微博、网络上被快速传播、转载、评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众的恐慌,造成不良影响。获悉情况后,仓山警方立即着手调查,同时通过新浪官方微博福州仓山警方在线迅速进行辟谣。经查,18日凌晨0时许,仓山对湖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仓山区首山路KK酒吧附近有人打架。民警抵达现场后,发现系市民蔡某、陈某等6名青年在聚会饮酒后发生争执拉扯。其中,蔡姓男子因酒力不佳醉倒在地,另两名男子王某、陈某也因不胜酒力瘫坐地上,现场并未发生斗殴,也无人员受伤。随后,民警将蔡某送至福州市第二医院
    2023-04-24
    402人看过
  • 处理网络谣言的手段
    以暴力或者其他手段公开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所称犯罪,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犯罪外,只有在告知的情况下才能处理。受害人难以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协助。因此,每个人的言行都要谨慎,不应随随便便地轻蔑诽谤他人,有时会造成违反法律规定的后果,他们必须对自己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合法公民。网络造谣罪立案标准是什么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通过网络进行造谣的,造成严重影响的,就会构成诽谤罪,而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信息被转发500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
    2023-06-30
    463人看过
  • 网络谣言怎么进行法律维权
    网络谣言法律维权应对措施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有学者认为,谣言与语言同时诞生。从这个意义上看,谣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当主流文化比较占据优势的时候,谣言就会自生自灭;当主流文化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时,谣言就会泛滥。加强主流文化建设,要倡导政府诚信行政,诚信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政府官员说实话,说真话。用正气压倒邪气,用实实在在的言行粉碎一个个的谣言。时间长了,造谣者没有市场,谣言也就没人相信。另一方面,加强公民对网络的鉴别能力,理性看待,冷静分析,在传播途径中进行网络谣言的辨别和抵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加强网站建设上动作很大,但是在维护网站上跟进不平衡。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管理为平台,整合政府职能资源,形成及时发现
    2023-04-29
    394人看过
  • 十大谣言刷爆朋友圈,传播网络谣言将入刑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第四条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第五条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第二百
    2023-05-05
    434人看过
  • 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
    网络诽谤可以在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后向辖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上述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上述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网络诽谤是什么罪根据法律规定,网络诽谤罪主要是指行为人在网络上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情形。该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
    2023-07-03
    489人看过
  •  网络谣言的处理策略
    在网络平台上散布谣言侵犯他人名誉权时,当事人可以先与对方进行协商,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等。如果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另外,当事人还可以报警,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构成诽谤罪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在网络平台上散布谣言侵犯他人名誉权时,当事人可以先与对方进行协商,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等。如果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另外,当事人还可以报警,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构成诽谤罪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侵犯他人名誉权如何维权?侵犯他人名誉权是一种常见的侵权行为,如果受到这
    2023-08-28
    280人看过
  • 首例网络谣言公诉案被判5年
    自己建网站不停地转发不良帖文,等待相关的企业或者个人主动找其删帖,以获得巨额利润7日,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就一起依靠网络谣言贴敲诈企业的案子提起公诉,该案系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颁布后,该市提起公诉的首例该类型案件,引起广大民众关注。2013年5月以来,被告人王某(男,25岁,大专文化,无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QQ从网名为诚信网络传媒、屏蔽等数10人处承揽删除某知名网站帖文业务,后与被告人周某(男,19岁,初中文化,杭州某电子商务公司技术总监)商定以每条400-800元不等的价格删除相关帖文。被告人周某在明知被告人谭某(男,22岁,重庆某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掌握的该知名网站论坛板块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系非法获得的情况下,与谭文杰共同利用上述权限,进行违法删帖牟利。截至案发,王某共计支付周某删帖费用人民币284810元,周某将其中的
    2023-06-11
    214人看过
  •  网络传播谣言是否违法?
    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是非法的,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点击率、浏览次数和转发次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违反这些规定也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惩罚。非法的。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无论点击率多少,都是非法的。依据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惩罚,若导致严重后果,则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同一谣言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评论二百次以上的,可根据刑法追究责任(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相关标题标题:关于互联网平台非法金融活动的法律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非法金融活动也逐渐涌现。这些活动可能涉及到多种法律问题,例如P2P网络借
    2023-10-23
    408人看过
  • 网络谣言转发五百次会成为共犯?
    一、如果不知道是假的信息在网络上发布、转发了会构成共犯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还规定: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但是,如果行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转发的,即使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也不构成诽谤罪。二、转发五百次就会构成共犯吗?两高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但这不是共同犯罪,只是普通犯罪。三、什么情况才会构成网络谣言的共犯?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等帮助以共同犯罪论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2023-06-24
    157人看过
  • 网络造谣传谣行为规定有哪些
    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种责任。1、民事责任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2、行政责任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1)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2)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3)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所以说,若散布谣言,公安机关可以依据上述规定对行为人进
    2023-05-06
    432人看过
  •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防范
    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是违法行为,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罚款金额在五日以下至五百元以下。情节较重的会受到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罚款五百元以下。因此,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在互联网上传播谣言不仅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违法行为,而且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什么是网上造谣?网上造谣是指在互联网上散布不实言论、虚假信息的行为,可能会对个人、组织或社会产生严重危害。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网上造谣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信息。如果网络运营者不能及时
    2023-10-24
    260人看过
  • 网络传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同一谣言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评论二百次以上的,可根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比如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为此,网上散播谣言不管多少点击率都是违法,如发现可以直接报警的根据造成的后果进行处罚,如果导致严重后果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网上散播谣言怎么定罪处罚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而传播的谣言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的规定,制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
    2023-07-18
    181人看过
换一批
#网络侵权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网络谣言主要涉及内容有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领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政治人物 、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 更多>

    #网络谣言
    相关咨询
    • 网络谣言行为受到处罚怎么办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1-20
      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造谣罪的规定,而是根据造谣行为的具体情况,分为诽谤罪、诬告陷害罪等。 1、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2017网络传播谣言处罚标准2017
      青海在线咨询 2021-12-12
      《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二条规定,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或者知道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网络谣言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20
      网络谣言量刑的标准:构成诽谤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是指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本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 造谣网络谣言明星要坐牢
      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21
      看情况: 其 一、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明星,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会坐牢。具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其 二、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明星,情节不严重的,不构成犯罪,不会坐牢,但也会接受行政处罚。
    • 该怎么举报网络造谣谣言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5-30
      公民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举报,也可以通过打110报警电话的方式向公安机关举报,如果谣言是诽谤行为的,并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构成诽谤罪,可直接向法院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