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的非正常作废发票情形,主要有:
1.违反政策规定擅自作废发票。
对当月未收回发票全部联次、或购买方已认证情况下不得作废发票,但部分纳税人违反政策规定,擅自将发票作废。
2.故意作废专用发票,延迟税款入库时间。
部分纳税人利用作废发票人为调节当月应纳税额、或调节各月的税负,在某个月份发生应税业务并开具了发票后,发现当月应纳税额过多、或税负偏高,在当月开具后当月末作废,次月或几个月后重新开具并做收入。
3.故意作废专用发票,少缴税款。
此种类型主要发生在经营钢铁等可直接对终端消费者的纳税人,纳税人本来已正常销售开具发票,但购货方提出可否不要发票便宜点,销售方人为作废,收入不做账。此种情形属于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应采取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等措施处理。
4.购货方为了达到抵扣目的,要求销货方作废。
购货方在小规模纳税人期间购进货物,本已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发票后得知小规模纳税人购入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抵扣,故意退回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要求销售方作废,并要求销货方在购货方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后重新开具发票。
5.因融资需要虚开专用发票。
部分纳税人因为融资需要,在没有真实业务发生的情况下,为了取得金融部门的贷款,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到金融部门贷款的依据,贷款完成后当月作废。
对不按规定作废发票,造成税款流失的,要依法追缴税款,并按征管法、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法规处理处罚,未造成税款流失的,依发票管理办法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行为进行处罚。对违反发票管理办法且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税务机关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作废票从性质上说是“废”票,既然是“废”的没有意义的发票,就要尽量压低它存在的数量,对正常作废票,税务机关可采取辅导加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使它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内。对非正常作废票,税务机关要采取打击加管理的手段进行严密防控,避免问题遗留和扩大,以进一步规范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
-
增值税发票作废后的正确操作方法
310人看过
-
什么情况下属于虚开长沙纸张费增值税抵扣增值税发票?
417人看过
-
已开增值税发票作废步骤?
414人看过
-
增值税发票口罩属于哪一类
155人看过
-
增值税发票作废怎么购买新发票
287人看过
-
2023增值税普通发票作废怎么办
93人看过
增值税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 更多>
-
增值税发票开错了,增值税发票可以作废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3-02-071、一般纳税人在开具专用发票当月,发生销货退回、开票有误等情形,收到退回的发票联、抵扣联符合作废条件的,按作废处理;开具时发现有误的,可即时作废。 2、符合作废条件,是指同时具有以下情形: (1)收到退回的发票联、抵扣联时间未超过销售方开票当月; (2)销售方未抄税并且未记账; (3)购买方未认证或者认证结果为“纳税人识别号认证不符”、“专用发票代码、号码认证不符”。 3、小规模纳税人代开专用发票
-
专票属于增值税发票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3-11-131、专票是增值税发票。 2、专票的全称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增值税发票来说,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增值税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之所以把增值税专用发票看成“钱”,就是因为增值税纳税人,在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后,不仅可以把不含税部分在税前扣除,就是发票上面的税额,也能抵扣销项税额。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二条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指
-
-
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哪些情形不属于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重庆在线咨询 2022-02-06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9号)规定,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符合以下情形的,不属于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纳税人向受票方纳税人销售了货物,或者提供了增值税应税劳务、应税服务;2.纳税人向受票方纳税人收取了所销售货物、所提供应税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款项,或者取得了索取销售款项的凭据;3.纳税人按规定向受票方纳税人开具的增值
-
增值税发票作废影响发票作废多了有影响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4-08-27不可以,当月发票才可重开。一般纳税人在开具专用发票当月,发生销货退回、开票有误等情形,收到退回的发票联、抵扣联符合作废条件的,按作废处理;开具时发现有误的,可即时作废。作废专用发票须在防伪税控系统中将相应的数据电文按“作废”处理,在纸质专用发票各联次上注明“作废”字样,全联次留存。一般纳税人取得专用发票后,发生销货退回、开票有误等情形但不符合作废条件的,或者因销货部分退回及发生销售折让的,购买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