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与想象竞合犯的交叉形态与相近形态有何种区别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25 11:03:18 57 人看过

(一)与共同犯罪的竞合的区别

共同犯罪的竞合,简称共犯的竞合,是指一个共同犯罪人在一个共同犯罪中实‘施了数种分工行为的情形。共犯的竞合与共同犯罪与想象竞合犯的交叉形态并不相同。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可以划分为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或者帮助犯,但是在现实中某些共同犯罪人往往可能同时实施多种分工行为,如甲教唆乙杀丙,继而又与乙共同杀害丙。共犯的竞合就是从共同犯罪人的分工角度上考察共同犯罪人具有双重甚至双重以上共同犯罪人身份的现象。在共犯的竞合中,一个共同犯罪人实施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而身兼数个共同犯罪人身份,因此,共犯的竞合是数个行为的主体的竞合,而不存在一个行为触犯多个罪名的问题,其实质是共同犯罪人多种分工身份的重合,主要影响的还是共同犯罪人在一个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处罚问题。严格地讲,由于共犯的竞合本身并不涉及多个罪名而只影响量刑,故将共犯的竞合纳入共同犯罪的罪数论范畴似乎不太妥当

(二)共同犯罪与想象竞合的交叉形态和共同犯罪与牵连犯的交叉形态的区别

共同犯罪同样也会与牵连犯形成交叉形态。牵连犯是指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形,成立牵连犯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牵连犯是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

(2)必须具有数个行为,数个行为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目的行为与方法行为,一是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

(3)数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即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牵连关系的意思,在客观上具有通常的方法或结果关系;

(4)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即目的行为或原因行为,与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的罪名。{4}笔者认为,虽然存在数个行为是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的基本区别,但是在共同犯罪中还应该强调牵连犯的同一主体性,即实施数个具有牵连关系行为系同一主体所为。因此,共同犯罪与牵连犯的交叉形态应当是指共同犯罪中的同一主体在实现共同犯罪的过程中实施了数个具有牵连关系的行为并触犯不同罪名的情形。例如,甲和乙为了诈骗公私财物,一起伪造公文后共同实施了诈骗行为,就构成了共同犯罪和牵连犯的交叉形态。这里的同一主体,可以是共同犯罪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但他们均必须都既是目的行为或者原因行为的行为主体,又是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的行为主体,才有可能出现共同犯罪与牵连犯的交叉。这是因为:一方面,即使在共同犯罪与罪数交叉形态中,牵连犯的成立也应当严格遵守牵连犯形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确保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牵连关系和分工关系具有根本区别,由于共同犯罪中各犯罪人本身就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甚至进行有计划的分工协作,如果不强调牵连犯的成立必须是同一主体,那么所有各共犯人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触犯了不同罪名特别是在有帮助犯(因为帮助犯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行犯顺利实施实行行为)的场合几乎都会演变成了牵连犯。

根据共同犯罪与牵连犯交叉形态的特点,它与共同犯罪与想象竞合犯的交叉形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共同犯罪中的同一主体实施了数个具有牵连关系的行为触犯了不同罪名,而后者是同一主体实施了一个行为而同时触犯了数罪名。有学者认为,如果甲乙二人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由甲伪造公文,乙则使用甲所伪造的公文进行诈骗。虽然甲乙分别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但仍应成立牵连犯的共同实行犯,以其中的重罪即诈骗罪从重处罚。但如果在甲伪造公文以后,乙参与共同诈骗,甲乙不能成立牵连犯的共同实行犯,甲应成立构成牵连犯,以诈骗罪从重处罚;乙则应以诈骗罪的共同实行犯论处.对于后者的情形,甲作为同一主体实施了伪造公文和诈骗两个具有牵连关系并触犯不同罪名的行为,故成立牵连犯,而乙与甲共同实施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的共同犯罪,是典型的共同犯罪与牵连犯的交叉形态。但是对前者,该学者的看法并不妥当:

首先,甲伪造公文,由乙实施诈骗,但两者实际上是存在协作关系,或者说是共同犯罪的分工关系,这种不同行为人之间分工关系的情形显然不符合刑法理论中牵连犯的同一行为人实施数个牵连关系的行为的基本特征,故不存在牵连犯的犯罪形态;其次,如果认为甲乙分别了实施伪造公文罪和诈骗罪,那么甲乙成立构成共同犯罪的依据何在?由于甲乙两个行为的构成要件完全不同,无论依据完全犯罪共同说还是部分犯罪共同说,都无法得出构成共同犯罪的结论;最后,如果认为实行行为必须是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甲并未实施任何诈骗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又如何能够以诈骗罪的共同实行犯予以论处?笔者认为,由于该共同犯罪中没有出现同一主体实施具有牵连关系的数行为而触犯不同罪名的情况,故没有与牵连犯发生交叉,因而不是“牵连犯的共同实行犯”。甲乙虽然存在共同犯罪的故意,但是只有乙实施了诈骗罪的实行行为,甲伪造公文的行为是为了乙能够顺利实施诈骗,其行为是帮助行为,但同时触犯了伪造公文罪而发生想象竞合,故这种情形应当是共同犯罪与想象竞合犯的交叉形态。

一、牵连犯的认定条件是什么

1、数罪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不同于犯罪构成中的主观方面的故意,在一个犯罪目的支配下实施的牵连犯罪行为,其故意内容可以不同,但都必须是故意。过失犯罪不成立牵连犯。

2、必须实施了两个以上独立的犯罪行为

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两个以上独立的犯罪行为且触犯不同的罪名。如果只有一个犯罪行为,即使触犯了不同罪名,也不是牵连犯而是想象竞合犯。

犯罪行为的个数可根据犯罪构成判断。触犯不同的罪名,既行为的异质性,也就是说,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是异质数罪。如只触犯同一罪名,是连续犯而不是牵连犯。

3、数个犯罪行为须有牵连关系

牵连关系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之间具有方法与目的或原因与结果的密切联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04日 02:5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想象竞合犯相关文章
  •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成立要件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成立要件
    建立共同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应当具备及时性,共同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施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行为已经结束的犯罪结果还没有发生之前。但一旦犯罪结果繁荣起来,无论其结果是由所有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还是由部分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共同犯罪已经立即遂,就不能存在犯罪中止。那是时间条件。二、所有共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愿,停止可以进行的、可以产生犯罪结果的行为,可以设立犯罪中止。部分共同犯罪人中止犯罪后,对另一部分共同犯罪人进行劝说阻止,另一部分共同犯罪人接受劝说,在能够继续犯罪的情况下,自动停止犯罪行为,所有共同犯罪人都可以设立犯罪中止。三、必须有效。必须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并有效预防和阻碍犯罪结果的发生。这一有效性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主观上,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分子自动切断与其他共同犯罪分子的共同故意联系,并以言行的形式告知其他共同犯罪分子暂停的意图。客观
    2023-08-06
    296人看过
  • 停止共同犯罪形态的方法?
    1、对于直接实行犯而言,因其行为能够直接造成法定结果、危险状态等发生,对其可以比照单独犯罪的停止形态处理;2、对于直接实行犯之外的外围者,即组织者、帮助者和教唆者而言,应根据实行者将该犯共犯行为实施到何种程度来认定。共同犯罪中犯罪停止形态认定一人既遂,全部既遂。在所有共犯人都没既遂时,分两种情况:1、共犯中的预备、未遂:一人行为,全部责任。所有人都在预备阶段被迫停止,全部都是犯罪预备;一人在实行阶段被迫停止,其他人在预备阶段被迫停止,所有人都属未遂;2、共犯中的中止:1)全体共犯一致中止的,全部成立犯罪中止。2)部分共犯中止的,又分两种情况:A、无分工的简单共犯,必须使整个犯罪归于未遂或预备,否则不认为是中止。B、有分工的复杂共犯:帮助犯、教唆犯而必须有效消除自己行为的影响才成立中止。帮助犯实施帮助前,只要消极地不给于实行犯帮助即可构成犯罪中止;在实施帮助后,实行犯实施犯罪行为以前,帮助犯
    2023-07-12
    492人看过
  • 探讨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的联系与差异
    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的关系是不同的犯罪阶段的犯罪形态不同,故意犯罪是一个过程,存在不同阶段。犯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犯罪预备阶段与犯罪实行阶段。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没有犯罪阶段就不会有犯罪形态,没有犯罪形态也不会有犯罪阶段,犯罪阶段制约和影响犯罪形态,犯罪形态也制约犯罪阶段。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与中止形态,在犯罪实行阶段,只能出现犯罪未遂、中止与既遂形态。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又相互区别;前者是静止的行为状态,后者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前者没有先后连续性,后者具有连续性;一个故意犯罪行为不可能出现几种形态,但可能经过几个阶段。犯罪构成与犯罪形态的关系是什么1、犯罪构成与犯罪形态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前者是后者的筋骨,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以犯罪既遂为模式,在此意义上说,犯罪既遂是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2、此外,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虽然没有完
    2023-07-13
    481人看过
  • 牵连犯与想象竞合犯,这两个犯罪的区别在哪?
    想象竞合犯与牵连犯的区别:(1)在性质上,想象竞合犯是实质的一罪,牵连犯是实质的数罪(2)主观上,想象竞合犯的数个罪过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而牵连犯的数个罪过都只能是故(3)客观方面,想象竞合犯实施的是一个犯罪行为,而牵连犯实施的是数个犯罪行为。一、想象竞合犯与数罪并罚的概念想象竞合犯是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但是依照比较重的罪处罚。而数罪并罚是实施了数个行为,分别构成几个不同的犯罪,然后数罪并罚。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犯罪行为数量的不同,想象竞合犯是一个,数罪并罚是数个。二、结果加重犯和加重情节的区别结果加重,即犯罪行为出现了一定的犯罪后果就要加重处罚,如抢劫罪致人重伤、死亡和强奸罪致人重伤、死亡。情节加重,即犯罪行为是在特定的场所进行或者采取特定的手段实施而对其加重处罚,如入户抢劫、持枪抢劫、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二人以上轮奸等。结果加重犯和情节加重犯的区别:(一)构成要件上情节加
    2023-03-15
    436人看过
  • 累犯区别于其它犯罪形态的特征
    1、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2、特殊累犯:是指因犯特定之罪而受过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又犯该特定之罪的犯罪分子。累犯具有以下特征:是一种再犯罪的事实累犯在客观上表现为再次犯罪(一般累犯两次必须都是故意犯罪,特殊累犯则没有要求),具有再犯罪的事实。犯罪人如果没有再次犯罪,就无累犯可言。因此,再次犯罪是累犯构成的事实前提。累犯虽然是再次犯罪,在一般情况下,它和再犯还是有所不同的。再犯,又称为重新犯罪,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再犯包括累犯。在一定意义上说,累犯也是再犯,是一种特殊的再犯,累犯是再犯中最严重者。狭义上的再犯是指累犯以外的其他重新犯罪的人。累犯作为一种再犯罪的情形,它与前科具有一定的联系。前科是指曾被法院认定有罪并被判处刑罚的情形。凡是曾被法院依法定罪并被判处刑罚的
    2023-03-24
    78人看过
  • 教唆犯的犯罪形态之一未遂形态如何解读
    教唆犯未遂形态教唆犯的未遂问题,是关于共犯中教唆犯成立犯罪未遂的范围以及可罚性与处罚程度的问题。而刑法学家对该问题的争议颇多,甚至与未遂交所、陷害教唆相混淆。(一)大陆法系关于教唆未遂问题的观点在大陆法系,特别是德日刑法中,教唆犯的未遂指的是教唆人的教唆行为已经实施,而被教唆人作为正反尚未着手实行犯罪。对于教唆未遂的教唆行为是否应当受到处罚,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的观点截然不同。1、共犯从属性—否认教唆未遂德国学者耶*克认为,共犯是以依赖于故意之正犯的存在而存在的,因为只有实施了正犯行为,是第26条和第27条规定的不法构成要见才得以实现。德国刑法第26条规定,教唆犯是指故意教唆他人实施故意的违法行为时,教唆者的教唆行为不具有可罚性。若要成立教唆犯,被教唆的行为必须实行终了或者至少要达到应受刑法处罚的未遂。日本学者**春夫教授认为:“所谓共犯从属性说,指共犯为了成立犯罪要正犯者至少着手实
    2023-06-03
    171人看过
  • 抢劫罪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之区分
    如何认定抢劫罪既遂与未遂是理论上至今争议未决的问题。目前,大致存在如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抢劫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无论是否抢到财物,只要侵害了人身权利,便都是既遂。此观点将人身权利是否受到侵害作为区分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第二种观点认为,抢劫罪属于财产犯罪,无论是否侵害了人身权利,都应以是否抢到财物作为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第三种观点则是分不同情况来确定既遂与未遂标准,即对于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中所规定的属一般构成的抢劫罪和有加重情节的抢劫罪以是否抢到财物作为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而对有致人重伤、死亡的加重结果的抢劫罪,则只要侵犯了人身权利,出现了加重结果,就视为既遂,而不论行为人是否抢到财物。上述争议可以提升到抢劫罪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的区分来作一番探讨。一、同一罪名的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区分标准的同一性对犯罪既遂的解释,理论上以构成要件说为通说,即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分则条文
    2023-06-11
    93人看过
  •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及故意犯罪形态的判断
    一、犯罪的未完成形态1、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二、故意犯罪形态的判断1、判断行为人是否着手,即是否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法益侵犯紧迫危险的行为。2、如果行为尚未着手(绝对不可能是故意犯罪的既遂或者未遂),即根据行为人没能着手的原因,分别认定犯罪预备(意志以外的原因)与犯罪中止(意志以内的原因);如果行为已经着手,绝不可能成立犯罪预备。3、如果犯罪行为已经着手,则判断犯罪是否未得逞,即实行行为的逻辑结果、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的危害结果是否发生
    2023-06-27
    144人看过
  •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中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认定时的区别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中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认定时的区别(一)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二)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的实际结果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即欲为而不能为。在犯罪中止中,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主动放弃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即能为而不为。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根本区别。(三)行为结果不同。犯罪未遂的结果是犯罪未逞,是指行为人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并不等于不发生任何损害结果。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必须彻底地放弃犯罪。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还要求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他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四)刑事责任不同。根据我国刑
    2023-04-13
    425人看过
  • 想象竞合犯有什么罪过形式
    一、想象竞合犯有几种罪过形式1,想象竞合犯也称观念的竞合、想象的数罪,是指基于数个不同的具体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异种罪名的情况。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二、想象竞合犯的构成构成想象竞合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须出于一个行为。所谓一个行为,指基于一个犯意所实施的行为,无论是单一的犯罪故意,还是概括的犯罪故意都可以成立。此外,想象竞合犯并不限于故意的犯罪行为,即使是过失的犯罪行为也不影响想象竞合犯的成立。2、一个行为还须触
    2023-06-11
    462人看过
  • 合同诈骗罪共同犯罪的认定形态有哪些
    合同诈骗罪中共同犯罪形态的认定标准如下:1、保证人明知行为人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活动而为之提供担保,实际上是一种帮助行为,应当承担共犯的罪责;2、保证人不知道行为人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活动,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为行为人提供担保,不具有主观上的犯罪故意,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3、如果名义被冒用者明知行为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活动而提供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的,实际上起到帮助行为人实施合同诈骗行为的作用,一般来说构成共同犯罪,应承担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等等。在合同诈骗罪的既遂形态下,宜以受害方的直接损失数额作为量刑依据这是因为,合同诈骗罪造成的直接损失数额,在受骗方交付给行为人时,体现了合同诈骗行为的非法占有性,以其作为此种情形下的合同诈骗罪的量刑依据,可以全面体现行为人对被害人财产的侵害程度,准确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保证正确适用刑罚,实现保护被害者合法利益的目的;在交
    2023-07-23
    377人看过
  •  犯罪中止属于哪种犯罪形态?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其特点包括时间性、自动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时间性指的是犯罪中止应当在犯罪过程中,即在犯罪行为尚未完成之前成立。自动性指的是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在确信自己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停止犯罪,或者主动防止有害结果的发生。有效性指的是犯罪分子必须彻底抛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中止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时间性,即犯罪中止应当在何时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中止的时间限制是在犯罪过程中。2.自动性,即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在确信自己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停止犯罪,或者主动防止有害结果的发生。3.有效性,即犯罪分子必须彻底抛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特点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
    2023-08-29
    434人看过
  • 如何理解犯罪形态
    犯罪形态的概念:犯罪形态,即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犯罪过程的不同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而停止下来所呈现的不同状态。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分类1、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既遂。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对形态的理解1、形态是一个点,而不是一段时间。2、这个点与停顿紧密相连,有停顿才有点,有停顿才有形态。一个行为只有一个点,一个行为只有一个形态,不能把主体的完整行为人为进行分割。3、形态是故意犯罪过程中不再发展而固定下来的相对静止的不同结局。它们是一种彼此独立存在的关系,不可能相互转化。犯罪预备不可能转为犯罪未遂状态,未完成形态不可能转化为完成形态。
    2023-05-31
    78人看过
  • 转化型抢劫犯的犯罪成立与犯罪形态应分别认定
    2007年12月7日下午,王某在网吧将正在上网的雷某的手机盗走,当即被雷某发现。雷某立即追赶并大喊“抓小偷”。王某在网吧门口被雷某拦下后,将手机扔给雷某就准备往外逃,雷某和闻讯赶来的网吧保安刘某不放王某离开,王某就掏出跳刀,对参与拦截他逃跑的网吧保安刘某进行威胁。后王某被扭送至公安机关。经鉴定,雷某手机价值1500元,达到盗窃罪定罪数额。■分歧本案中,王某在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当场以暴力威胁抓捕人员,已构成抢劫罪,这一点不存在异议。本案争议焦点是王某所犯抢劫罪是否已经既遂,对此有以下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根据立法本意,转化型抢劫罪一经转化就既遂,根本不存在未遂形态。立法者规定转化型抢劫罪的目的在于严厉惩罚行为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让其犯罪性质从处罚较轻的盗窃、抢夺、诈骗罪转化为处罚较重的抢劫罪。行为人一旦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其
    2023-05-31
    403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状态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想象竞合犯也称观念的竞合、想象的数罪,是指基于数个不同的具体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异种罪名的情况。例如行为人甲欲杀死某乙,开枪后不仅致乙死亡,而且又致乙身旁的丙轻伤,就属于想象竞合犯。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想... 更多>

    #想象竞合犯
    相关咨询
    • 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中止形态既遂状态有什么区别
      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10
      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统称为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既遂是指某种犯罪行为实施完毕、某种危害后果已经发生、完全符合某个罪名的犯罪构成等(具体到每个罪名,其既遂标准是不一样的);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行为,之所以犯罪行为在这个阶段停止,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得犯罪过程不能继续向前发展。如果是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那么构成犯罪中止;犯罪中止,不管是在预备阶段还是在
    • 共犯与犯罪形态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8-27
      犯罪形态就是指犯罪的既遂、预备、未遂和中止。共犯与犯罪形态的关系,一部分是根据整体责任的原则来认定的,而有的却不尽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简单共犯即在共同实行犯罪的场合:一人使犯罪既遂的,共犯整体既遂,由全体共犯人承担既遂的罪责。对其他共犯人不需要考虑未完成罪的问题,只是考虑作用大小区分主犯、从犯的问题。如果整个共同犯罪归于未遂的,全体人也都成立犯罪未遂。如果全体共犯人一致中止犯罪的
    • 犯罪预备形态和犯罪中止形态有什么区别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10
      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统称为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既遂是指某种犯罪行为实施完毕、某种危害后果已经发生、完全符合某个罪名的犯罪构成等(具体到每个罪名,其既遂标准是不一样的);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行为,之所以犯罪行为在这个阶段停止,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得犯罪过程不能继续向前发展。如果是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那么构成犯罪中止;犯罪中止,不管是在预备阶段还是在
    •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形态区别都有哪些?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22
      区别: 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自动地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犯罪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的。 1、发生的时间不同。 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 2、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 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
    • 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5-07
      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