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罪的处罚规定为: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拍摄视频索要钱财怎么处罚?
拍摄不雅视频索要钱财的处罚方式:一般认定构成敲诈勒索罪,数额达到一千元至五千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诈骗多少钱可以立案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一般是三千元以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五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仙人跳一次要多少钱?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
敲诈勒索数额多少视为敲诈勒索罪
65人看过
-
敲诈勒索数额较大的标准,敲诈勒索数额较大怎么判
89人看过
-
多少数额才构成敲诈勒索
143人看过
-
团伙诈骗多少为数额,敲诈勒索,诈骗怎么量刑
498人看过
-
敲诈勒索数额巨大是指多少钱,敲诈勒索数额巨大可以适用缓刑吗
68人看过
-
四川省敲诈勒索立案标准,敲诈勒索量刑标准
110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敲诈勒索罪的立案起点数额是多少, 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数额标准是多少辽宁在线咨询 2022-02-23敲诈罪是数额罪,入罪的起点数额会根据案发地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立案标准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要相对高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
敲诈勒索罪量刑标准2019金额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13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2000年5月12日 一、敲诈勒索公私财产“数额较大”,以1000元至3000元为起点; 二、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1万元至3万元为起点。 具体量刑律师只有在会见当事人了解情况及阅卷后才
-
如何认定敲诈勒索数额?敲诈勒索罪的数额认定标准是怎样的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15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罪是我国刑法中比较常见的一个罪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个罪名。在司法实践中,敲诈勒索罪往往与抢劫罪和招摇撞骗罪比较容易混淆,因此认清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十分重要。
-
判刑的敲诈勒索罪数额最新标准贵州在线咨询 2022-08-0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有的学者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是复合的,包括人和公私财产。 拓展资料: 犯罪构成:
-
敲诈勒索多少金额算数罪陕西在线咨询 2022-11-07一、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二千元至五千元为起点; 二、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 三、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为起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