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医疗事故需要哪些预防措施
防止医疗事故的措施有:
1.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2.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3.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
二、医疗事故鉴定必备的材料有哪些
医疗事故鉴定需要以下这些材料:
1.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2.住院患者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3.抢救急危患者,在规定时间内补记的病历资料原件;
4.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5.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在医疗机构建有病历档案的门诊、急诊患者,其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提供;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病历档案的,由患者提供。
三、医疗事故的鉴定需要多久
医疗事故鉴定要45日。法律规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第三十条规定,专家鉴定组应当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及答辩并进行核实。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要的材料,并积极配合调查。当事人任何一方不予配合,影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不予配合的一方承担责任。第三十一条规定,专家鉴定组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作出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鉴定结论以专家鉴定组成员的过半数通过。鉴定过程应当如实记载。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第二十九条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n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可以向双方当事人调查取证。
-
探寻医疗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405人看过
-
医疗事故中误诊的风险与预防措施
99人看过
-
如何进行医疗事故预防,医疗事故预防的建议
412人看过
-
预防机电事故的措施
62人看过
-
南丹施措预防交通事故
458人看过
-
预防顶板冒落事故措施
448人看过
-
预防发生事故措施有哪些?新疆在线咨询 2022-08-27关于预防事故有哪些措施,(1)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 建立、完善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领导组织,承担组织、领导安全生产的责任;建立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抓责任落实、制度落实。 (2)安全教育与训练 管理与操作人员应具备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与素质;经过安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电工作业,起重机械作业,电、气焊作业,登高架设作业等)人员,
-
水污染事故预防措施有哪些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22市人民政府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源地保护的实际情况,制定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完善预警、预防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对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防范和处理能力。水源保护区内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水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并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因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应当立即启动水污染事故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按照有关规定
-
医疗事故的发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具体有哪些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6-29(一)违反医疗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是医疗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职是医疗责任事故的根本原因。 (三)技术水平低、业务素质差,是医疗事故发生的基础因素。
-
最基本的事故预防措施包括哪些?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19单位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是预防工伤事故发生的第一个屏障,其次落实好安全员制度也非常必要,安全员对重点部位要重点检查,再就是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
商标抢注有哪些预防措施陕西在线咨询 2021-08-02防止商标抢注有三大高招: 1、市场未动、商标先行。在新开发的商品进入市场之前,确保所用商标已经取得权利。 2、防御性注册:根据“一类商品一件商标一份申请”原则,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可在与该商标类似或非类似商品类别上分别进行防御注册,以免受职业商标炒家的侵害。 3、加强商标监测: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商标公告》,如发现相同或近似商标,及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异议;应委托商标代理组织进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