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付型不当得利优先性原则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18 08:54:10 437 人看过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也可以是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或者是给付目的不达。

这里的给付目的,即给付的原因。给付者给与财产总有一定目的或原因,或为债务的消灭,或为债权的发生,或为赠与,这里的目的或原因就成了受领给付者受取利益的法律上的根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给付目的(原因)不存在或不能达到,那么受领给付者的受有利益便会因为无法律上的根据而成为不当得利。不当得利分为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给付型不当得利优先受偿。

抚养费的给付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抚养费给付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不抚养子女的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

2、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则由人民法院判决;

3、子女在必要时可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2日 18:5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不当得利相关文章
  •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类型
    一、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类型(一)基于受益者的行为。基于受益者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主要指侵害他人权益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受益者的行为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1、无权处分他人之物。2、无权使用或消费他人之物。3、擅自出租或转租他人之物。4、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或人格权。(二)基于受损者行为。这种不当得利以受损人为他人之物支出费用最为典型,如误将他人的家畜为自己的家畜饲养,误以他人事务为自己的事务而管理。(三)基于第三人行为。基于第三人行为的不当得利主要有:债务对债权的准占有人(债权凭证持有人)清偿,使债权消灭,致真正的债权人受到损失;债权的让与人在让与通知前,债务人对让与人清偿,致债权的受让人有损害;第三人将甲的肥料施予乙的田地中等。(四)基于法律规定。基于法律规定的不当得利,是指在一定事实或行为发生时,法律不问当事人的意思,直接规定发生一定得利的效果。(五)基于事件。二、不当得利的构
    2023-04-27
    444人看过
  • 非给付不当得利的类型
    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规定。人的行为,又可分为受益人的行为、受损人的行为和第三人的行为。基于这些事由构成不当得利的原因,是受益者无受其利益的权利,所以,非给付不当得利的“无法律上的原因”即为受益者无权利而受有利益。一、不当得利的成立的情形(1)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基于道德上的义务为给付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观念,一旦给付,即不得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如对无扶养义务的亲属误以为有扶养义务而予以扶养,对被扶养的亲属不得依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支出的扶养费。是否为道德上义务,应依一般社会观念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给付标的物的价值等情况认定。(2)为履行未到期债务而清偿。清偿期到来之前,债务人并无清偿义务,此时债务人的清偿应是非债清偿,但债权人的受领并非无合法原因,此时的清偿也发生债务消灭的效果,故不发生不当得利。(3)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给付人
    2023-02-21
    343人看过
  • 什么是给付型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也可以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也可以是给付目的不达。给付不当得利又有以下几种具体情况:1.自始欠缺给付目的。指给付之时即不具有给付的原因,最典型的为非债清偿与作为给付的原因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以下情形中,虽没有给付原因,仍排除不当得利的成立:(1)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2)为履行未到期债务而清偿。(3)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4)因不法原因而为给付。2.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是指给付时虽有法律上的原因,但其后该原因不存在了,因一方的给付而发生不当得利。3.给付的目的不达。指为实现将来某种目的而为给付,但因各种障碍,给付目的不能按照给付意图实现的,受领给付欠缺保有给付利益的正当性,构成不当得利。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有:(一)一方面取得财产上的利益。取得财产上的利益
    2023-06-01
    470人看过
  • 什么是给付型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也可以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也可以是给付目的不达。给付不当得利又有以下几种具体情况:1.自始欠缺给付目的。指给付之时即不具有给付的原因,最典型的为非债清偿与作为给付的原因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以下情形中,虽没有给付原因,仍排除不当得利的成立:(1)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2)为履行未到期债务而清偿。(3)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4)因不法原因而为给付。2.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是指给付时虽有法律上的原因,但其后该原因不存在了,因一方的给付而发生不当得利。3.给付的目的不达。指为实现将来某种目的而为给付,但因各种障碍,给付目的不能按照给付意图实现的,受领给付欠缺保有给付利益的正当性,构成不当得利。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有:(一)一方面取得财产上的利益。取得财产上的利益
    2023-05-02
    145人看过
  • 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区别
    二者主要是条件不同。给付不当得利条件:受领人不当得利的存在、给付关系的存在、无法律上的原因。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条件:基于受益人的行为(无权处分他人之物、无权使用或消费他人之物、擅自出租或转租他人之物、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或人格权)。不当得利和侵占罪区别是什么不当得利和侵占罪区别如下:1.概念不同。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2.性质不同。不当得利承担民事责任;侵占罪承担刑事责任。3.利益取得方式不同。不得当利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所造成的,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而侵占罪是属于不法侵害造成的。
    2023-08-16
    298人看过
  • 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区别
    二者主要是条件不同。给付不当得利条件:受领人不当得利的存在、给付关系的存在、无法律上的原因。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条件:基于受益人的行为(无权处分他人之物、无权使用或消费他人之物、擅自出租或转租他人之物、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或人格权)。一、民法关于给付不当得利的后果根据不同主体存在差别:(一)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善意受益人指于受益时不知其受益无法律上的原因的受益人。不知无法律上的原因,不以无过失而不知者为限,因过失而不知者,亦属善意。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的范围以现存利益为限,现存利益的确定时期为受益人受利益返还请求之时,于此时非现有的利益,免负返还义务。受益人的返还义务以原物为主,当原物依性质或其他情事,如消费、消耗、出卖、被盗、遗失等不能返还时,于现存利益范围内受益人应偿还价额。善意受让人为取得利益或维持利益所支出的费用,可以在返还现存利益时,要求权利人偿还有关费用或从现存利益中予以扣除。这些费用
    2023-04-03
    397人看过
换一批
#侵权损害赔偿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受益人为恶意时,返还范围以取得利益与损失利益中较大者为限;受益人先为善意,后为恶意的,返还范围以恶意开始时存在的利益为限。 另外,恶意的受益人将所受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的,恶意受益人... 更多>

    #不当得利
    相关咨询
    • 如何区分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辽宁在线咨询 2023-01-07
      这是由申请人给付造成的,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是非申请人的给付造成的,法律上进行区分主要有两点: 第一,明确两种不同类型的“给付”划分证明责任; 第二,是获益人在没有“法律的原因”占有返还给利益受到损害的一方; 第三,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
    •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广东在线咨询 2023-05-28
      于第三人行为。基于第三人行为的不当得利主要有:债务对债权的准占有人(债权凭证持有人)清偿,使债权消灭,致真正的债权人受到损失;债权的让与人在让与通知前,债务人对让与人清偿,致债权的受让人有损害;第三人将甲的肥料施予乙的田地中等。
    • 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区分的意义是哪些
      广东在线咨询 2023-03-31
      这是由申请人给付造成的,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是非申请人的给付造成的,法律上进行区分主要有两点:第一,明确两种不同类型的“给付”划分证明责任;第二,是获益人在没有“法律的原因”占有返还给利益受到损害的一方;第三,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
    • 什么是给付型不当得利?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7-27
      这个不当得利就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获利,一种是法律没有定的。一种是当事人找不到法律依据。
    • 什么叫给付型不当得利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7-27
      这个不当得利就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获利,一种是法律没有定的。一种是当事人找不到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