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的纠纷和诈骗罪的区别在于获取款项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民间借贷一般发生于有信任基础的双方之间,获取款项后需在一定时限内予以归还,否则出借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还款。
而诈骗罪通常发生于认识不久的双方之间,采取欺骗手段获得款项,且根本不打算偿还款项,即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民间借贷为正常资金流转方式,而诈骗罪属于违法行为。
一、二者主观目的不同,采取的手段也不一样。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中,行为人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产生错觉而“自愿”交出财物,从而取得他人所有的财物,行使事实上的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权,侵犯他人对某一特定财物的所有权的正常行使,具有非法永久占公私财物的为己有的犯罪目的。因此,刑法上的诈骗罪除了要求行为人采取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外,还要求行为人具有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的主观目的。民间借贷纠纷,是指借款人与贷款人达成借贷协议,由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而产生的纠纷,是一种民事行为,其本质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应受民法调整。
二、诈骗罪认定标准的规定
1、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
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帐,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2、诈骗罪与代人购物拖欠货款行为的界限。
对以代人购买紧缺商品的名义,取走货款,没买到东西,又擅自挪用货款,拖欠不还款的行为,应着重考察其真实目的、双方的关系、事情的起因、代办人的具体行为、拖欠的情节、后果等等,从而正确判断其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意图。
如能明确想代人购物,因故未能买到挪用仍拟归还的,不能以诈骗罪论处。如果以代购为名,行诈骗之实,骗取大量财物,大肆挥霍,根本无意归还,也无力归还的,应以诈骗罪论处。
3、诈骗罪与集资办企业因亏损躲债的界限。
如果确实是集资经商办企业,但因经营不善,亏损负债,为躲债而外出,仍属财产债务纠纷。这同诈骗犯以集资办企业为名,捞到钱财就逃之夭夭,以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本质区别。
-
合同诈骗与诈骗的区别借款诈骗
313人看过
-
诈骗和民事借款纠纷怎么区别
251人看过
-
怎么区别信用卡诈骗和贷款诈骗
258人看过
-
个人诈骗和公司诈骗的区别
332人看过
-
单位诈骗和个人诈骗的区别
99人看过
-
非法经营罪与诈骗罪区别是什么,贷款诈骗罪和诈骗罪区别
55人看过
借款指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借入的资金,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借款也可以指当事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借入的资金,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信托贷款等。借款合同也是一般的民事合同,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律以及相... 更多>
-
怎么区别借贷和诈骗贵州在线咨询 2022-09-01(一)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诈骗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因此,诈骗人“借钱”只是其虚构的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而正常的人在借款时却具有归还的意思,往往只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债务不能及时归还。(二)行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诈骗人在借款时都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借款用于
-
借款不还是否构成诈骗,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的区别西藏在线咨询 2022-05-04“借钱不还”型诈骗,即借贷式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此类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而且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因此与民事案件中的债权债务纠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必须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将债务纠纷作为犯罪处理,避免打击无辜。 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之间的区别: (一)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 诈骗人
-
怎么区别诈骗和民事借款纠纷?广西在线咨询 2023-02-22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为目的,通过欺诈、欺骗的手段骗取财产。 而借款纠纷的借款人借款的时候,没有采取诈骗的手段,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
-
电信诈骗条款和证券诈骗条款的区别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051、电信股票诈骗与诈骗的立案标准是一样的。 2、行为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3、对犯诈骗罪的行为人,一般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4、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诈骗、诈骗和套取的区别海南在线咨询 2021-12-05骗取就是通过虚构事实把对方的财产或者其他物品或者感情带到这里。用于单位的财政资金,以单位名义虚报项目,骗取财政资金,应当属于单位行为,因诈骗罪排除单位犯罪,因此该行为定性为以虚报、冒领手段骗取财政资金。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处理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