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劳动争议解决能力的关键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22 08:01:23 494 人看过

1.加强调解机构的建设。改变用人单位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构置,设立由乡镇劳动站为主导、该行业的专业人员、工会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参加的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2.实行仲裁自愿,裁审并列的法律程序。仲裁自愿是指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调解不成或当事人不愿意调解,当事人可以共同协商将劳动争议交与劳动仲裁机构仲裁,双方协商不一致的直接进入审判程序。裁审并列指仲裁的不得再提起诉讼,已进入诉讼的不得再申请仲裁。仲裁裁决为一裁终局。

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为更好地履行职责,全面实现既定目标,USPTO需要卓越的领导团队和一体化管理。《战略计划》中确定的三大目标是USPTO的核心任务,而出色的管理则是强化机构建设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可靠保证。

人才是USPTO最宝贵的财富。为加强人才开发力度,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USPTO于2007年推出人力资本战略计划。该计划着眼于四个方面,即人才管理、争创佳绩的文化氛围、领导团队建设和知识管理以及人力资源机构改革。为全面落实该计划,USPTO的各个职能部门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各项工作有望于2008年1月完成。

2007财年,USPTO新聘专利审查员1,215人,并通过发放入局奖金(recritmentbons)等方式吸引和保留人才。此外,USPTO还非常重视信息共享工作,鼓励领导与员工之间相互沟通。通过沟通,员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和既定目标,并且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2007财年绩效和责任报告》指出,通过优化专利和商标质量,提高审查工作的时效性,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及执法环境,USPTO将继续主导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方向。为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USPTO将把工作重心放在以下领域:

——提高效率,改进质量

专利审批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审查周期不断延长、待审积压日益增多的问题。为此,USPTO将继续聘用、培训和保留更多的审查员,并不断完善审批程序,以确保实现《战略计划》中提出的质量目标。

商标审批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克服申请量波动等问题,将一通时间控制在2.5至3.5个月内。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整个审查周期就会缩短。

——改善电子办公环境

USPTO正朝着以电子化办公取代纸件办公的方向迅速迈进,电子通信状况亦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申请人开始通过网络系统办理各种业务。

商标审批部门已全面实现电子化办公,但目前面临的挑战是构建一个电子目录和文件管理系统,为审查及注册服务提供全程支持。电子工作流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对申请量的变化实施有效控制,对客户的各种需求作出及时反应。

对电子系统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会产生一个问题,即系统一旦出现意外故障该如何应对。为解决这一问题,USPTO已制定一个业务恢复计划,分阶段进行实施。现阶段的任务是构建远程数据存储系统,专门备份重要数据;下一阶段准备建立一个备用的处理中心,作为某些系统的主要处理设施,或者作为某些系统的开发与测试设施,确保实现系统和数据的准实时恢复(near-realtimerecovery)。

——完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

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增添企业的信心,为知识产权所有人带来丰厚的回报。为构建强大的知识产权制度,美国必须同其他国家一起,深入探讨全球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强彼此之间的技术合作,就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管理体系交换信息,并且在知识产权执法标准(例如,强化刑事和民事保护,加强对迂回技术的控制)等方面达成广泛一致。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以及签署双边协议或多边协议,全球的专利标准和商标标准将日趋一致。

——保留更多人才

审查工作的高技术性决定了USPTO必须保留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随着客户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竞争环境的日趋严峻,USPTO急需招聘大量审查员和IT技术人员。2008财年,该局将新聘审查员1,200名,并计划在随后几年内保持相同的招聘力度。

对新审查员实施有效管理是又一项挑战。尽管USPTO已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但如何让这些年轻的审查员始终爱岗敬业,是管理层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USPTO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确保自己的工作团队时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卢慧生)

表12003-2007财年USPTO专利审查相关数据(单位:件)

财年20032004200520062007

申请总量[注2]355,418378,984409,532445,613467,243

发明专利[注3]331,729353,319381,797417,453438,576

再颁专利9389961,1431,204994

植物专利7851,2121,2881,1031,047

外观设计21,96623,45725,30425,85326,626

临时申请量[注4]92,517102,628111,753121,471132,352

一通

外观设计19,01317,32820,10823,29129,029

发明专利、植物专利和再颁专利283,111288,315297,287320,349367,953

PCT/第1章23,27717,93522,79525,03424,741

专利申请审查量303,635304,921298,838332,535362,227

准许的

专利申请205,879195,611182,254186,593195,530

外观设计17,59616,26218,16120,72125,747

发明专利、植物专利和再颁专利188,283179,349164,093165,872169,783

放弃97,745109,295116,564145,912166,690

外观设计1,5691,4711,3322,1252,661

发明专利、植物专利和再颁专利96,176107,824115,232143,787164,029

依法登记的发明处理量111520307

依PCT第2章审查完成量21,00519,43912,5947,2955,336

专利申请公开量[注5]243,007248,561291,221291,259302,678

授权总量[注6]189,597187,170165,483183,187184,377

发明专利171,500169,296151,077162,509160,308

再颁专利394343195500546

植物专利1,1789988161,106979

外观设计16,52516,53313,39519,07222,544

平均审查周期(月)[注7]26.727.629.131.131.9

颁发再审证书193138223329367

PCT申请受理量[注2]42,96945,39646,92652,52454,214

USPTO作为指定局/选定局受理的国家请求[注2,8]32,75337,17341,52648,15852,339

依据P.L第102-204延长保护期的专利[注9]253,475269,815268,935324,913343,894

依据P.L第102-204保护期届满的专利[注9]57,77063,55267,53472,65467,122

[注1]2007财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结果,最终数据将在《2008财年绩效和责任报告》中刊登。

[注2]2006财年申请数据已被更新为年终数据。

[注3]包括化学、电子和机械申请。

[注4]依据《美国公法》(P.L,PblicLaw)第103-465条规定提交的临时申请。

[注5]依据P.L第106-113条之《1999年美国发明人保护法》关于专利申请18个月内公开的规定。

[注6]不含撤回量。每年发布的年度报告均对先前公布的数据进行了更正。

[注7]发明、植物和再颁专利申请自申请至批准或放弃的平均期限(不含外观设计)。

[注8]2005财年数据已被更新。

[注9]依据P.L第102-204条有关延长专利保护期限的规定。

表22003-2007财年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单位:件)

财年20032004200520062007

申请量197,256218,220218,472236,012N/A[注]

授权量99,89897,91385,23896,17494,618

[注]初步统计结果于2007年12月公布,最终数据将在《2008财年绩效和责任报告》中刊登。

表32003-2007财年外国居民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单位:件)

财年20032004200520062007

申请量158,162160,764191,060209,601N/A[注]

授权量89,70189,25880,24587,01489,759

[注]初步统计结果于2007年12月公布,最终数据将在《2008财年绩效和责任报告》中刊登。

表42003-2007财年USPTO人员情况(单位:人)

财年20032004200520062007

业务人员

专利业务5,9906,0606,4947,2837,959

商标业务733756869906954

共计6,7236,8167,3638,1898,913

审查人员

发明专利3,5793,6814,1774,7795,376

外观设计587281104101

共计3,6373,7534,2584,8835,477

商标审查256286357413404

表52007财年USPTO各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预期实际达标/未达标[注]

专利审查平均一通时间(月)23.725.3

专利审查平均周期(月)33.031.9

专利审查质量合格率(%)90.092.2

授权专利质量合格率(%)96.096.5

专利申请电子方式提交率(%)40.049.3

专利申请电子方式处理率(%)99.999.9

专利效率(patentefficiency)(美元)4,2533,961

商标审查平均一通时间(月)3.72.9

商标审查平均周期(月)17.315.1

商标审查一通质量合格率(%)95.595.9

商标审查结案质量合格率(%)96.097.4

商标申请电子方式提交率(%)90.095.4

商标申请电子方式处理率(%)99.999.9

商标效率(trademarkefficiency)(美元)685660

[注]表示未达标,表示达标。

来源:国知网

《劳动法》第79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4月03日 03:3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调解委员会相关文章
  • 关于双重劳动关系的争议怎么解决
    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应依照《劳动法》的规定,取消不合法的双重劳动关系,制订措施,采取以下对策:其一、停止办理职工停薪留职手续。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后当职工找到新的职业,一律使用解除劳动合同的形式,不得办理停薪留职手续。对原已办理停薪留职的职工要分别清理,职工个要求停薪留职的,一律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因企业原因停薪留职的,可以继续履行协议,协议期满必须终止。凡协议期限超出2000年的,必须在1999年12月底终止。其二、不得再为职工办理挂名手续。凡是已在企业办理过姓名手续的职工必须在清理后及时全部解除挂靠关系。今后,任何企业不准为职工办理挂靠手续。其三、解决好两不找职工劳动关系。要解决两不找问题,首先,属于企业原因的要考虑安排职工上岗,无岗位的要将职工转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符合内退条件的,要签订内退协议办理内退手续。其次,属于职工个人原因的两不找人员,要及时解除劳动关系。其四、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
    2023-05-03
    337人看过
  • 鄞州加大劳动争议解决力度
    近日,一起三名聋哑工人起诉浙江省宁波市某服装企业的劳动争议纠纷在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是该院劳动争议案件专业审判庭成立后开庭审理的第一起案件。今年6月1日,为加强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促进劳资关系和谐,鄞州法院专门成立了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庭,着力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由于劳动合同法的颁行、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鄞州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增幅骤升。2007年,该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40件,2008年受理1324件,今年1月至5月已受理440件。同时,案件更呈现出群体性案件多、调解难、劳动者情绪极端等新情况。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企业资金链断裂后部分企业主逃逸引发的群体性诉讼大幅度上升,已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为此,鄞州法院在全省基层法院中率先成立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业审判庭,实现劳动争议案件的专业化管理。设立专业审判庭的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鄞州法院还建立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庭与
    2023-06-07
    384人看过
  • 信访局能解决劳动争议吗
    信访局能解决劳动争议吗结果有两个:一是沉入大海;二是国家信访局把你的信转到你的地方局,其实也不复杂。如果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到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请求仲裁,简单有效,信访局未必能解决,建议直接向信访局职能部门劳动仲裁委员会投诉负责办理人民群众给市委、市政府的信访,接待来访人员,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确保信访渠道畅通,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映群众来信、来电、来访的重要意见和重大问题。承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苏州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交办的信访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意见,将信访事项移交有关部门和镇(场)办理,并对信访事项的办理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协调处理跨地区、跨部门的重要信访工作;配合职能部门办理和监督老旧户和重要信访案件4。检查、指导、监督各镇(场)和市直机关、部门、单位的信访工作,开展信访宣传研究工作。为信访人员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做好思想指导和矛盾解决
    2023-05-07
    106人看过
  • 劳动报酬的归属是否是劳动争议的关键问题?
    追索劳动报酬属于劳动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依法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劳动关系是否已经解除或者终止,以及应否支付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发生的纠纷;(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
    2023-07-06
    55人看过
  • 劳动仲裁可以解决哪些与劳动关系相关的争议
    一、劳动仲裁可以解决哪些与劳动关系相关的争议劳动仲裁可以解决与劳动关系相关的争议如下: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4.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二、劳动仲裁的申请条件有哪些劳动仲裁的申请条件有:1.申请人与本案有直接
    2023-11-15
    262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的关键须知与注意点
    一、劳动争议仲裁的关键须知与注意点1.应注意写好申诉书。根据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时应提交申诉书,并按被诉人数提交副本。2.应注意申诉期限。3.要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提出申请。当事人应当向劳动争议发生地的县(市)、市辖区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但是,按规定应当由设区市的仲裁委员会受理的除外。如果发生劳动争议的单位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当事人应当向职工当事人一方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4.要按规定的期限履行调解书或裁决书确定的义务。一方当事人对生效的调解书或裁决书不履行的,另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二、劳动仲裁需要什么流程劳动仲裁流程:申请人提交仲裁申请书及其他相关资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提交答辩书;组成仲裁庭;仲裁员回避;开庭前通知;开庭质证和辩论;裁决前调解;作出仲裁裁决。三、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劳动争议
    2024-01-04
    74人看过
  • 劳动能力鉴定解决争议的方法:分析与研究
    劳动能力鉴定后可能存在的争议及解决办法如下:1、对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2、劳动能力鉴定后伤残情况发生变化: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立法上存在的矛盾和解决办法按现行刑法的规定,如果一个行为人来到色情服务场所,交付一定的金钱以后与一名幼妓发生性关系,将要受到五年至十五年的刑事处罚,而一个行为人不论采取什么方法与一名幼女发生性关系(包括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当然不应构成情节恶劣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才承担三到十年的刑事责任。这不仅违背了罪刑相适应的原则,而且反映出法律规范体系的不周密、不科学。鉴于此,笔者建议对刑法第360条第2款的嫖宿幼女罪作出如下修改和完善:第一,将嫖宿幼女罪列入奸淫幼女罪当中,取消前罪。这是因为嫖宿幼女罪的行为特征与奸淫幼女罪的十分相似,而且法学理论上对奸淫幼女罪的行为特征归
    2023-07-20
    421人看过
  • 如何解决劳动争议劳动争议怎么处理
    一、如何解决劳动争议?1、协商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纠纷问题直接进行协商,这不是必经程序,双方可以协商,也可以不协商,完全出于自愿。2、申请调解。当事人就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向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程序。调解程序也由当事人自愿选择,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反悔,同样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3、仲裁处理。当事人将纠纷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处理的程序,如果想提起诉讼打劳动官司,必须经过仲裁程序,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4、诉讼解决。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打官司。诉讼程序的启动是由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的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后启动的程序。诉讼程序具有较强的法律性、程序性,作出的判决也具有强制执行力。二、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举证责任由于劳动争议案件的特殊性,在劳动争议仲裁、诉讼案件中,由于劳动关系既有平等性又有隶属性的特点,使得用人单位在举证方面处于天然的优势地位,所以为
    2023-02-11
    100人看过
  •  离职后补缴社保:解决争议的关键所在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需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用。如果公司未给您缴纳社保,您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进行社保投诉。同时,提醒您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需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用。因此公司未给您缴纳社保,您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进行社保投诉。建议您向劳动监察大队提交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能够证明您和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要求公司给您补缴社保,同时提醒你,《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离职后社保从何而来?劳动监察大队来维权!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离职后社保继续
    2024-01-11
    475人看过
  •  劳动争议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解决方法
    根据提供的素材,我们可以得知,当劳动争议无法通过调解或协商解决时,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问题。如果无法在60天内通过这些方式解决问题,可以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对仲裁委员会所做的裁决不满意,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您无法通过劳动争议调解解决问题,您可以申请仲裁。如果您的劳动合同出现了争议,您可以通过调解或协商来解决。如果您无法在60天内通过这些方式解决问题,您可以于知道或应当知道您的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您不满意仲裁委员会所做的裁决,您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劳 动 调 解 : 调 解 不 成 的 维 权 途 径如果劳动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调解无效,则会下达裁决书。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请。
    2023-09-29
    407人看过
  • 劳动争议案上升90%被法院调解
    人民网·天津视窗12月18日电:据悉,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天津北辰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大幅上升,今年已受理该类案件193件,同比上升82.21%,主要涉及工伤待遇、社会保险、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追索劳动报酬等纠纷。北辰区人民法院采取有效措施,使调撤率达51%,而且90%的调解案件当事人当庭履行了调解协议。据该法院民一庭的法官介绍,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在诉讼能力、举证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地位不平等而产生的对立情绪,用人单位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无力履行等因素给案件的调解带来困难。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出发,法院采取三大措施进行调解:一是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相结合。为缩短审判周期,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以简易程序审判,对疑难复杂案件由庭长亲任审判长,组成专门合议庭进行审理;二是承办法官提前阅卷,庭前掌握基本情况,了结调解基础,把握审理方向;三是用多种方法,包括庭前、庭中、
    2023-06-07
    111人看过
  • 劳动争议中律师代理费能否约定,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
    一、劳动争议中律师代理费能否约定劳动争议案件属于政府指导价案件,所以不能由当事人约定,而是按政府指导的价格进行收费。《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五条律师事务所依法提供下列法律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一)代理民事诉讼案件;(二)代理行政诉讼案件;(三)代理国家赔偿案件;(四)为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和控告、申请取保候审,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或自诉人、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五)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律师事务所提供其他法律服务的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第六条政府指导价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制定。第八条政府制定的律师服务收费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和律师业的长远发展,收费标准按照补偿律师服务社会平均成本,加合理利润与法定税金确定。二、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1、调解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委员会申请调解。在用
    2024-01-20
    245人看过
  • 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争议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职业选择的权利,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有休息休假的权利,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第二,劳动报酬的内容: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依法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支付的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应当确认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劳动者劳动报酬”,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1、工会或者第三人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解决协议;3、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协商达成解决协议后不履行的,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不足额支付或者拖欠医疗费、经济补偿金、工伤赔偿
    2023-05-07
    142人看过
  • 劳动能力鉴定争议
    劳动能力鉴定
    在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后,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在这里,需要注意三点:(1)申请鉴定的单位或个人指的是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或工伤职工所属的用人单位。在劳动能力鉴定的初次申请是他们中的一方所提出时,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后,未提出初次申请的他方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也应当有权提出再次鉴定申请,这是保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2)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不能申请劳动仲裁或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为这种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主管的范围。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只能通过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劳动能
    2023-06-05
    479人看过
换一批
#民事调解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调解委员会是指由用人单位或工会组织派代表组成,负责调解本单位劳动争议的机构。调解委员会通常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组织调解和协商过程,以帮助双方达成和解,解决争议。 在调解过程中,律师可以提供法律帮助和指导,协助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工作,促进当事人... 更多>

    #调解委员会
    相关咨询
    • 劳动关系中劳动能力鉴定结果的争议解决方法
      宁夏在线咨询 2024-12-01
      1. 如果用人单位、工伤职工个人或其直系亲属认为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偏轻或偏重,他们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2.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
    • 怎么才能提升劳动仲裁的调解能力
      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15
      仲裁可以调解,仲裁调解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仲裁当事人在自愿协商、互谅互让基础上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制度。我国仲裁法第51条第1款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仲裁法》第五十二条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
    • 解决的关键
      陕西在线咨询 2023-09-20
      解决的关键。 (1)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一般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二)医院所在区县医学会首次鉴定; (3)市医学会负责组织鉴定,对第一次鉴定结论不满意,申请再次鉴定; (4)如果你不接受重新评估的结论,你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由法院裁定。 (5)医疗事故鉴定费由医院承担,非医疗事故鉴定费由患者承担。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能解决吗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5-08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条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 2023劳动争议解决有关规定
      贵州在线咨询 2024-09-27
      劳动争议处理有关规定 劳动争议受理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1993年7月6日公布)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下列劳动争议: (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按照本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