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长时间不发工资可以仲裁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若企业雇主欠付员工薪资达30天之久,则此类员工可依法提起劳动仲裁。
同时,对于采用每周、每日或每小时计薪方式的员工来说,其薪水亦需要按照相应的周期进行发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员工与雇主的劳动关系持续期间内,因拖欠薪酬而引发的争议,其员工提出仲裁的权利将不再受到仲裁时限的限制。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
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二、多长时间不缴纳房租,合同可以解除
房租不付在经过出租人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内不付,可以解除合同,比如出租人给出的合理期限为五天。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租金。对支付租金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规定仍不能确定,租赁期限不满一年的,应当在租赁期限届满时支付。
《民法典》第七百二十一条
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租金。对支付租金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租赁期限不满一年的,应当在租赁期限届满时支付;租赁期限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限不满一年的,应当在租赁期限届满时支付。
法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保护弱者,制约强者,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法律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规定和惩罚,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遵守。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多长时间不发工资可以仲裁”,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理解法律,去遵守法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五章 工 资 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
仲裁不发工资多长时间
453人看过
-
不发工资持续多长时间才有资格申请劳动仲裁
470人看过
-
仲裁后工资最迟多长时间拿到
145人看过
-
工资最多可以延迟多长时间发放
255人看过
-
公司辞退员工多长时间之内可以仲裁
435人看过
-
多长时间内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78人看过
-
拖欠工资多长时间申请仲裁,拖欠工资多长时间可以申请仲裁浙江在线咨询 2023-05-28一年。依据为《劳动仲裁调解法》第27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
-
全额不发工资申请仲裁后多长时间可以开庭新疆在线咨询 2023-05-29拖欠工资的,只要过了工资的发放时间就可以仲裁要求发工资。仲裁的最早时间没有要求,最晚是必须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后一年内提出。 也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由劳动部门要求其支付并向你支付不超过一倍拖欠工资的赔款。
-
仲裁争议胜诉多长时间内不发工资云南在线咨询 2021-12-21在工资支付周期内不支付工资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一般来说,一个支付周期是一个月。工资按月支付。上个月的工资可以在同一个月支付,但这是非法的。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劳动监督行政部门报告,劳动监督旅责令用人单位支付拖欠工资;劳动监督旅协调不成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拒绝执行劳动仲裁结果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强制执行。
-
劳动仲裁后,工资不发,多长时间能提出江苏在线咨询 2023-05-29一年,仲裁时效是一年,有劳动纠纷,离职一年内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
-
公司拖欠工资,劳动仲裁要多长时间,多长时间可以提起新疆在线咨询 2023-07-20依据为《劳动仲裁调解法》第27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