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物等流转的相应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如何处理
建筑物等流转的相应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处理方式是,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所有权流转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随之流转。以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抵押的,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
二、建设用地的分类
建设用地一般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特殊用地。
建设用地按其使用土地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按其土地权属、建设内容不同,又分为国家建设用地、乡(镇)建设用地、外商投资企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按其工程投资和用地规模不同,还分为大型建设项目用地、中型建设项目用地和小型建设项目用地。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方式有哪些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方式有:
1.买卖。作为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最广泛的方式,买卖以价金的支付为土地使用权的对价。
2.抵债。抵债是买卖的一种特殊形式,只不过价金支付的条件和期限不同而已。
3.交换。以交换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的对价不是价金,而是其他财产或特定的财产权益。
4.作价入股。作价入股介于买卖和交换之间,既类似买卖,又类似交换。
-
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该土地上的建筑物等是否一并处分
402人看过
-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建设的建筑物归谁
247人看过
-
民法典的建筑物等设施随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而一并处分有哪些
358人看过
-
民法典建设用地使用权随建筑物等设施流转而一并处分的有什么规定
104人看过
-
建筑物和相应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规则是什么
471人看过
-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流转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合同范本
417人看过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建造并保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用益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自主利用该土地建造并经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更多>
-
建设用地使用权随建筑物的流转而一并处分的贵州在线咨询 2022-10-23担保法第36条规定,以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抵押的,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24条规定:“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所有人或者共有人,享有该建筑物、附着物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转让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但地上建筑
-
建设用地使用权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 对相邻的土地使用者如何处理湖北在线咨询 2022-02-11其基本运作形式就是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用地区域内的建设用地(甲地块)复垦成农用地,在规划建设用地区域范围内占用等质等量的农用地(乙地块)进行非农建设。一般情况,这两个地块不可能相邻,绝大多数分属于两个土地使用者或分属于两个集体经济组织。操作时,往往采用“推磨”的形式——把甲地块复垦为农用地,沿着推磨线路,与相邻的土地使用者或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等量、等质的土地调换,以此类推,直至调整到乙地块的位
-
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是怎样的陕西在线咨询 2022-02-151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的,当事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相应的合同。使用期限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剩余期限。 2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变更登记。 3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 4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
-
乡镇村企业建筑物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贵州在线咨询 2022-10-27乡镇村企业建筑物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物权法》第183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我国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除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
-
流转政策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如何变更海南在线咨询 2021-11-101、土地使用者应填写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说明变更依据和内容,并提供证明材料; 2、根据土地使用者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的内容项目,对权属进行实地调查审核,并进行地籍测量; 3、核实法人身份证明是否与申请书上的法人一致。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是否与委托书上的姓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