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工形式被分为三类:劳动合同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其中,全日制用工方式是最常见的规定了劳动时间、劳动期限的工作方式。非全日制用工方式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工形式被分为三类:劳动合同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全日制用工方式就是最常见的规定了劳动时间、劳动期限的工作方式。非全日制用工方式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小 时 计 酬 与 每 日 工 作 时 间 : 揭 示 非 全 日 制 用 工 的 用 工 时 间 和 工 资 支 付 规 定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劳动者在非全日制用工期间,以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的一种用工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4小时。同时,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支付也存在一定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支付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按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20%支付劳动者工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支付仍存在一些风险。有些用人单位会通过降低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减少劳动报酬等方式来降低成本,这违反了非全日制用工的初衷,也不利于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因此,为了保障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薪资标准,维护劳动者权益,确保非全日制用工的可持续发展。
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种常见的用工形式,但是其工资支付存在一定风险。为保障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监管,并要求用人单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薪资标准,维护劳动者权益,确保非全日制用工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
施工合同的法律规定包括哪些形式?
107人看过
-
建筑工程合同形式的规定有哪些法律依据
313人看过
-
我国哪些法律有规定合同形式
293人看过
-
哪些情形在法律规定中禁止结婚
56人看过
-
罚金的复合式适用在法律中有何规定
237人看过
-
遗产继承法律规定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85人看过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在非全日制用工的情况下,小时工资标准是用人单位按双方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给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但不得低于当... 更多>
-
工作形式有哪些用法律形式有哪些香港在线咨询 2023-12-18劳动用工形式一般分为全日制用工与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订立劳动合同。
-
适用法律主要规定的担保形式有哪些台湾在线咨询 2023-09-10债务人提供担保的方式有: 1、保证; 2、抵押; 3、质押; 4、留置; 5、定金。抵押、质押和留置是物的担保,定金和保证是人的担保。保证、抵押、质押和定金,这四种是需要当事人之间做出约定的,属于协议的担保方式。但留置是法定担保方式,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留置权,并不需要当事人之间事先有约定。
-
在婚姻法规定婚姻形式有哪些新疆在线咨询 2023-08-20结婚的形式要件是双方去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双方领取了结婚证就已经符合形式要件了。男女双方结婚的实质要件是双方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领取结婚证需要携带的证件有:身份证、户口簿、无配偶以及与对方没有近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
形式婚姻有哪些注意事项?形式婚姻的法律规定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27一、形式婚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第一,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找“门当户对”的人结合,这样可以最大可能避免双方交往不下去时,一方经不住诱惑对结婚的初衷反悔。第二,婚前签订婚前财产协议。第三,为以后离婚做好准备,比如双方签订协议,有些法律上无效的内容可以在双方协议上体现,比如双方自愿结为形式婚姻等等,主要目的是对双方无感情的一个证据保存。第四,可以书写自己的遗嘱,处理财产,应对双方之间的继承。第五,父母的遗
-
受贿在法律上有哪些形式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06受贿罪的行为方式有两种:一是索贿。即行为人在公务活动中主动向他人索取财物。二是收受贿赂。即行为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谋取的利益可以是不正当利益,也可以是正当利益。主动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比被动受贿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刑法》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就构成受贿,而不要求行为人有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