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犯罪预备行为是什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8 22:12:39 450 人看过

一、常见的犯罪预备行为是什么

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准备犯罪工具,包括制造犯罪工具、寻求犯罪工具及加工犯罪工具使之适合犯罪的需要。

根据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可以把这类行为概括为以下几种:

(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人行踪。如行为人为实施盗窃活动而事先查看银行所处的位置、保险柜放置的地方、毗邻的建筑物、逃跑的路线等。

(2)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例如为实施入户盗窃而事先练习楼顶下滑入窗技术。

(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是指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排除实行犯罪时可能遇到或已经遇到的障碍,以便进一步实行犯罪创造有利条件。既可能是单纯地排除障碍,等待时机成熟再实施犯罪,也可能是在排除障碍之后,立即着手实行。

(4)追踪被害人、守候被害人的到来或者进行其他接近被害人、接近犯罪对象物品的行为。追踪被害人,是指跟踪被害人,寻机作案或达到预定或合适地点后再实施犯罪。如,为实施抢劫犯罪而跟踪被害人。守候被害人的到来,是指埋伏或等候在一定地点,等到被害人到来后,再对其实施预定的犯罪。例如,为实施绑架犯罪而在行为人必须经过的某偏僻地带守候其到来。

(5)出发前往犯罪场所或者诱骗被害人赶赴预定犯罪地点。出发前往犯罪地点,是指已经开始向犯罪场所进发。例如,为实施爆炸行为而携带爆炸物前往爆炸目标所在地。诱骗被害人赶赴犯罪地点,是指通过引诱欺骗的方法,使被害人前往犯罪人预定的犯罪地点。例如,在为图财而故意杀人案件中,以谈生意为诱饵将被害人骗往预定的隐蔽场所,以便将其杀害。

(6)勾引、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犯罪预谋。

(7)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后逃避侦查的计划,等等。

二、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

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这是追究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理根据。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认可了这一学说,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预备行为时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为实行犯罪起从促进作用的行为,因而对刑法所保护的客体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目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和物品的行为,二是为达到犯罪目的创造条件的行为。成立预备犯的,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3月31日 05:3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预备相关文章
  • 预备行为与过失犯罪的关系是什么?
    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过失犯罪也不具备有预备行为,其实就是说如果犯罪有了预备行为行为人在主观上也不可能是过失心态。犯罪停止形态按停止的原因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这些情形只在故意犯罪中才存在,过失犯罪按结果定罪的,达到法定的结果才定罪。换言之过失犯罪没有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就不构成犯罪,当然也不存在犯罪停止之说。过失犯罪具有既遂状态吗不属于犯罪既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这个过失犯罪是一种结果犯,没有直接故意的情况。犯罪既遂:1、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2、行为人必须已经着手实行犯罪。3、行为人的行为齐备了某种犯罪的基本构成的全部要件。《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
    2023-07-06
    261人看过
  •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进行准备吗?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进行准备,犯罪预备的认定标准是: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犯罪预备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犯罪活动,实现犯罪意图,体现了预备犯的主观恶性,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2、行为人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这种准备活动在法律上主要规定为两种情况:一是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和物品的行为。准备的工具和物品包括用以杀伤、威胁被害人的各类凶器物品;用以伪造货币、票证、文印的各类器具材料;用以掩护犯罪活动、排除障碍物、销毁罪证的各类工具物品等。准备工具和物品的手段、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制造、修理、改装、购买、借用、骗取、窃取等。二是为达到犯罪目的创造条件的行为,主要指准备工具以外的其他创造条件的行为。如为实施犯罪,事先察看犯罪现场、选择犯罪时机、探听被害人行踪、演习犯罪手段和技巧、拟定犯罪实施计划、寻找犯罪同伙等等。一、什么是绑架罪预备状态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
    2023-03-13
    99人看过
  • 行为人犯罪预备也是罪吗?
    一、行为人犯罪预备也是罪吗?是犯罪,因为其是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犯罪预备行为由于尚未着手实行犯罪,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构成犯罪预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分子主观上具有某种犯罪的目的;2、犯罪分子为实施某种犯罪而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3、犯罪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某一点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二、犯罪预备形态的主观特征有
    2023-04-28
    417人看过
  • 在我国预备犯是犯罪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一、在我国预备犯是犯罪吗是犯罪。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刑罚的本质目的在于通过对犯罪行为实施者的惩罚,起到威慑和预防犯罪的作用。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犯罪预备的处罚,必须要认定行为属于犯罪预备。根据《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已经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即已经实施了准备犯罪工具或者制造犯罪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而不是单纯的犯意表示。(2)罪行为必须在预备过程中停顿下来。如果犯罪行为没有在预备过程中停顿下来而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则构成其他犯罪形态。(3)罪行为在预备过程中停顿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果是基于行为人以内的原因停止犯罪,则是犯罪中止。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刑罚的本质目的在于通过对犯罪行为实施者的惩罚,起到威慑和预防犯罪的作用。犯罪预备虽
    2023-03-03
    166人看过
  • 犯罪预备是什么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此阶段上,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预备行为是为侵害某种客体制造条件,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客观方面表现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既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对于预备犯,我国刑法规定,犯罪预备处罚的原则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024-04-26
    486人看过
  • 什么是犯罪预备行为,法律的规定是哪些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或者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此阶段上,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预备行为是为侵害某种客体制造条件,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024-04-21
    459人看过
  • 什么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怎样处罚的
    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此阶段上,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预备行为是为侵害某种客体制造条件,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客观方面表现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既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对于预备犯,我国刑法规定,犯罪预备处罚的原则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处罚是怎样的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处罚一般是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构成犯罪预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分子主观上具有某种犯罪目的;(2)犯罪分子为实施某种犯罪而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3)犯罪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某一点上。《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
    2023-07-24
    234人看过
  • 经过共同犯罪预备的行为是否犯罪
    犯罪预备可以是共同犯罪。只要在犯罪预备阶段满足犯罪主体是两人、并且两人所犯之罪都是故意犯罪的要件即可构成共同犯罪。而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所以可以看出,即使是在预备阶段,也可以构成共同犯罪。一、对经济犯罪怎么处罚对于经济方面的共同犯罪应当按照他们各自犯罪情节及在犯罪中充当的角色确定其各自的刑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二、团伙犯罪怎么判刑团伙犯罪的量刑是根据犯罪情况量刑的。具体标准:1、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所犯的罪分别处罚;2、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
    2023-02-17
    305人看过
  • 共同犯罪是否涉及犯罪预备的行为?
    1.可以是共同犯罪预备。共同犯罪预备是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预备行为。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构成共同犯罪条件:两个以上共同犯罪的人符合《刑法》所规定的犯罪主体资格和条件。主观方面有犯罪意思的联络。有共同的实行行为或预备行为。共同犯罪中的犯罪预备和未遂有什么区别?共同犯罪中的犯罪预备和未遂在概念、犯罪结果以及量刑等问题上都存在区别,具体区别如下: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都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即都没有既遂,二者都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既遂。区别的标志是是否“着手”实行行为。预备是进行了犯罪准备,但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能够“着手”;而未遂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既遂。1、概念不同犯罪预备是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而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2、处罚不同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
    2023-07-05
    440人看过
  • 犯罪预备行为的形式是怎样的
    一、犯罪预备行为的形式是怎样的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犯罪预备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其中包括:(1)用以杀伤被害人或者排除被害人反抗的器械物品,如枪弹、刀棒、毒药、绳索等;(2)用以破坏、分离犯罪对象物品或者破坏、排除犯罪障碍物的器械物品,如钳剪、刀斧、锯锉、爆炸物等;(3)专用为达到或逃离犯罪现场或进行犯罪活动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4)用以排除障碍、接近犯罪对象的物品,如翻墙爬窗用的梯子或绳索等;(5)用以掩护犯罪实施或者湮灭罪证的物品,如作案时戴的面罩、作案后灭迹用的化学药品等。犯罪工具本身危害性和复杂性可以反映出预备行为不同的危害程度。所谓准备犯罪工具,包括制造犯罪工具、寻求犯罪工具及加工犯罪工具使之适合于犯罪的需要。2.其他为实施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这类犯罪预备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
    2023-04-28
    378人看过
  • 犯罪行为包括犯罪预备吗
    是犯罪行为,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犯罪预备行为由于尚未着手实行犯罪,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一、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有危害性、违法性、侵害性和惩罚性。首先,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其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最后,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具有惩罚性。二、犯罪行为的特征:(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根据我国刑法,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一)犯
    2023-02-24
    258人看过
  • 犯罪预备算不算犯罪行为
    一、犯罪预备算不算犯罪行为预备行为算犯罪。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二、哪些是犯罪预备行为在实践中,常见的预备行为有5种:1.准备工具。如为了抢劫,大量购买管制刀具。2.练习犯罪的手段。如为了扒窃,练习扒窃的技能。3.进行犯罪前的调查。如盗窃之前的踩点,杀人之前了解被害人的情况。4.排除实行犯罪的障碍。如要盗窃、抢劫的时候先把人家的狗给毒死。5.勾引共犯,其中也包括为了实施某种犯罪而组织犯罪集团,这种组织、参加犯罪集团的行为也是犯罪的一个预备行为。如为了盗窃和抢劫,而勾结共犯或者组织犯罪集团就是盗窃、抢劫的预备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属于实行行为,直接
    2023-11-02
    422人看过
  • 犯罪的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别
    在认定犯罪预备时,还必须把犯罪的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区别开来,犯罪的实行行为主要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不难区分,但也有少数情况,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分存在一定难度。例如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中的尾随行为、守候行为或寻找被害人的行为等,到底是预备行为还是实行行为?对此,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观点。我们认为,这些行为的性质基本上还是为进一步实行犯罪制造条件,不能认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而应视为犯罪预备行为。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的联系与区别1、两者的区别概念不同: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处罚不同: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2、两者的联系两者都是犯罪过程中的形态,均不具备刑法规定的一个完
    2023-08-15
    221人看过
  • 预备犯罪的行为是否可以被预测和预防?
    预备犯罪就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和制造犯罪条件的行为。那么哪些行为属于预备犯罪,最常见的有5种预备行为。第一、准备工具;第二、练习犯罪手段;第三、调查犯罪路线和逃跑路线;第四、排除在犯罪中的阻碍;第五、寻找共犯。以上还包括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犯罪而组织的犯罪团伙。预备犯罪跟犯罪预备有哪些区别预备犯罪跟犯罪预备的区别:1、概念不同: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而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2、处罚不同: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遵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行为人私刻单位公章或擅自使用单位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
    2023-06-30
    36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但这一规定内容并不是犯罪预备形态的完整定义。应当认为,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 更多>

    #犯罪预备
    相关咨询
    • 预备犯为什么会成为刑法的犯罪行为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01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所以还是要处罚。
    • 犯罪预备的认定标准是什么,犯罪预备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什么后果
      香港在线咨询 2023-02-13
      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构成犯罪预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分子主观上具有某种犯罪目的;(2)犯罪分子为实施某种犯罪而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3)犯罪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某一点上。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
    • 犯罪行为预备地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10
      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可见,预备犯的主观方面既有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又具有进而着手实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图。但是后者尚未实际展开而只是在犯罪预备活动中间接地得到反映;而前者,即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而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与目的,才是预备犯主观方面主要的内容和特征所在。犯罪预备行为的发动、进行与完成,都是受此种目的的支配的。
    • 犯罪行为的预备阶段属于什么犯罪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2-08
      1、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2、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此阶段上,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预备行为是为侵害某种客体制造条件,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客观方面表现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既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
    • 哪些是犯罪行为预备,预备又是哪些?为哪些还是犯罪?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31
      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犯罪预备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犯罪活动,实现犯罪意图,体现了预备犯的主观恶性,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 2.行为人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这种准备活动在法律上主要规定为两种情况: 一是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和物品的行为。准备的工具和物品包括用以杀伤、威胁被害人的各类凶器物品;用以伪造货币、票证、文印的各类器具材料;用以掩护犯罪活动、排除障碍物、销毁罪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