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借名起诉不会被视为虚假诉讼,因为行为人只是借名起诉,而并非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如果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将会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通常来说,借名起诉不太可能被视为虚假诉讼,因为虚假诉讼指的是行为人捏造事实提起的民事诉讼。如果行为人只是借名起诉,但事实确实存在的,不会构成虚假诉讼。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会怎样?"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根据该法规定,捏造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据,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驳回起诉。
同时,《民事诉讼法》还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对捏造事实提起的民事诉讼的处理方式。如果人民法院发现原告捏造事实提起诉讼,应当对其诉讼请求进行驳回,并给予训诫。对于捏造事实较轻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罚款或者拘留的强制措施。
因此,对于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我国法律采取严格禁止的态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该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尊重司法机关的公正审判,捏造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据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常来说,借名起诉不太可能被视为虚假诉讼,但如果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我们应该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尊重司法机关的公正审判,不捏造事实或提供虚假证据。
《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
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前三款行为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
虚增债务是否会被视为虚假诉讼的行为
329人看过
-
探讨冒名起诉是否违反虚假诉讼罪
311人看过
-
虚假诉讼借名买房怎么办
293人看过
-
诉讼被告能成为虚假诉讼者吗
114人看过
-
涉嫌虚假诉讼能不能不起诉?
400人看过
-
公民可以虚假诉讼吗虚假诉讼罪能否生效
265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借名起诉罪涉嫌虚假诉讼罪吗浙江在线咨询 2022-05-31借名起诉不构成虚假诉讼罪。虚假诉讼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借名,但是事实存在。
-
借名起诉是否构成虚假诉讼罪? 怎么规定?山西在线咨询 2023-09-11借名起诉不构成虚假诉讼罪。根据法律规定,虚假诉讼是指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的民事诉讼。如果行为人只是借名起诉,但事实确实存在的,不会构成虚假诉讼。
-
借名起诉是否可以成为虚假诉讼,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辽宁在线咨询 2023-10-21借名起诉不能成为虚假诉讼,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非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的行为。
-
借名起诉是不是就是虚假诉讼罪陕西在线咨询 2023-05-1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虚假诉讼罪】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
-
虚假诉讼是什么意思虚假诉讼罪中的哪些情形能否认定为虚假诉讼行为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21虚假诉讼是法律名词,就是打假官司,是指当事人出于非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的行为。 虚假诉讼一般包含以下要素: 1、以规避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 2、双方当事人存在恶意串通; 3、虚构事实; 4、借用合法的民事程序; 5、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实践中,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