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告非法占有会怎样
如果事实清楚,犯非法侵占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非法侵占罪的犯罪构成
(一)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二)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过失不能构成本罪。构成本罪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仅有故意而无非法占有之目的,就不能以本罪论处。
(三)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
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
所谓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即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是指通过他人委托或依照契约或有关规定而为他人收藏、管理的财物。
无论是代为保管之物还是遗忘物以及埋藏物都必须是他人的财物。所谓他人,在这里仅指公民个人,不包括国家或单位。
(四)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他人的交由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拒不退还、拒不交出是指行为人怀着坚定的非法占有目的,无正当理由,有能力退还、交出、退赔而不退还、交出、退赔。
三、非法占有多少钱可立案
非法侵占财产价值达到五千元以上的立案,可能会构成侵占罪。根据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
500元非法侵占会怎样?
256人看过
-
被告侵占罪不去应诉会怎样
419人看过
-
被告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怎么处理
277人看过
-
侵占罪被告拒不到庭会怎么样
460人看过
-
车被非法占有,怎样申请车牌注销
132人看过
-
非法占有五千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后果
246人看过
占有指占有人对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实际控制。占有人可以是依法有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如根据租赁合同在租期内占有对方交付的租赁物。 占有人也可能是无权占有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如借他人的物品,过期不还。占有人不知道自己是无权占有的,为善意占有;明... 更多>
-
非法占有公款应被怎样处罚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7-04《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成本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本
-
被告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怎么处理西藏在线咨询 2021-09-30无论系从被告人不构成任何犯罪的无罪辩护角度,还是从被告人仅构成处罚较轻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角度出发,被告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均系办理集资诈骗案件中辩护律师应首要考虑的问题。实务中,对于涉案数额千万甚至上亿的案件,不能因为数额巨大和众多被害人所带来的压力,便认定被告人构成集资诈骗罪。在考虑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时,因根据被告人在获得集资款后款项的用途,以及被告人自身是否有对相关单位、项目进行投
-
河道被占怎样告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8-24河道征收怎么补偿首先要看征收的是房屋还是土地。房屋征收与土地征收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补偿方式不同。 1、按照集体土地上房屋征地拆迁适用的法律是《土地管理法》及各地政府依据该法制定的征地拆迁补偿办法。补偿标准原则上是不得降低原有生活水平,短期生活有改善,长远生活有保证。同时要根据房屋的建筑结构和修建年代、地理位置和用途进行综合考量。还要结合政府的安置方式来区别计算。按照产权置换的,应该给予合理面积和
-
非法侵占被告自诉要报警吗浙江在线咨询 2022-05-221.可以报警,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已有,数额较大并且拒不交出的行为。 2.刑法明确规定:本条(侵占)罪,告诉的才处理。因此,应属于自诉案件。如果你的财物被他人侵占,公安机关受理审查后确定案件性质。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立案。
-
原告被告都没有被告的证据,法院会怎样判天津在线咨询 2022-08-16如果你是被告,那么你自己就无法申请法院调取你自己持有的证据。所以,应当你是原告,申请法院调取由被告保管的证据。如是这样,则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基于案件审理所需,必须依据被告所保管的证据的,或者被告持有的对其不利的证据而拒绝提供的,依原告申请,法院可以要求被告提供,否则应由被告承担不利后果。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有关被告法院调取原告证据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