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订立时的承诺是怎样的
合同订立时的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的,承诺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到达:
1.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2.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所谓合理期限,是指依通常情形可期待承诺到达的期间,一般包括要约到达受要约人的期间、受要约人作出承诺的期间、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的期间。
要约以信件或者电报作出的,承诺期限自信件载明的日期或者电报交发之日开始计算。信件未载明日期的。自投寄该信件的邮戳日期开始计算。要约以电话、传真等快速通讯方式作出的,承诺期限自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开始计算。
二、订立合同的承诺应当以什么方式作出
订立合同的承诺应当以下列方式作出:
1.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示承诺,这种方式是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一般来说,如果法律或要约中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用书面形式承诺,则当事人可以用口头形式表示承诺。
2.以默示方式表示承诺。这就是说要约人尽管没有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明确表达其意思,但是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和其他形式作出了承诺。我国民法典中明确规定承诺应当以明示的方式作出,缄默或者不行为不视为承诺。应当注意的是,默示不同于单纯的缄默或不行动。缄默或不行动都是指受要约人没有作任何意思表示,也不能确定其具有承诺的意思;而默示的方式虽不是以书面或口头方式作出的,但受要约人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或其他方式作出了承诺,而且从其行为和表现来看,可确定其具有承诺的意思。
三、合同订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合同订立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首先,审查签约主体资格。如果对方是公司,审查公司是否有从事经营的资格、资质,履约能力和信用情况如何;如果对方是自然人则审查其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如果是是履行标的额较大的合同,在合同签订前还应进行资信调查。其次,审查合同形式。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以外,合同可以口头形式,但口说无凭,建议采用书面形式。再次,合同条款审查。为了预防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合同条款应尽量详细,合同一般应该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标的、数量、质量、价款、违约责任等条款。最后,签约时应慎重审查对方的身份,是否有代理权,签章是否清晰可见等。
-
以要约承诺方式订立的合同的有效成立时间
170人看过
-
什么是承诺,应该以什么形式作出承诺?
334人看过
-
公司做出的订立合同的承诺时应注意什么?
384人看过
-
承诺以及承诺的作出形式
204人看过
-
承诺应当以什么形式
78人看过
-
同意订立合同的承诺能否以沉默形式作出,有哪些规定?
419人看过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2)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 (3)承诺的内容须与要约保持一致; (4)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 更多>
-
一般承诺具体可以以怎样的方式作出?甘肃在线咨询 2022-06-251、要约人规定的承诺方式、依交易习惯确定、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示、以行为方式表示。 2、要约人发出承诺后受要约人应当作出承诺,承诺生效之时合同依法成立。
-
对要约的承诺应当在什么时间作出西藏在线咨询 2023-01-10我国法律规定,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的,承诺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到达: (一)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二)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根据我国法律的这条规定,要约中规定了承诺期限的,承诺必须在要约规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因为超过承诺期限,则要约失效,在此期限内作出的承诺才是有效的承诺。要约没有规定承诺
-
承诺应当以什么形式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30对一项要约作出许诺即可使合同建立,因而许诺以何种办法作出是很重要的工作。一般说来,法令并不对许诺有必要采纳的办法作规则,而只是一般规则许诺应当以明示或许默示的办法作出。 所谓明示的办法,一般依告诉,能够口头或许书面表明许诺。一般说来,假如法令或要约中没有规则有必要以书面办法表明许诺,当事人就能够口头办法表明许诺。所谓默示的办法,一般依照买卖的习气或许当事人之间的约好,要约人虽然没有经过书面或许口头
-
抵押合同应当采取哪些方式订立,抵押合同应当采取什么方式订立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13抵押合同是指在进行抵押物件时所需要签订的一个合同,在很多时候我们会签订很多合同,合同不是我们独自可以去拟定或者签订的,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最好有相关人员进行拟定,那么抵押合同应当采取哪些方式订立,抵押合同应当采取什么方式订立?
-
标准的操作方式怎样订立合同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25在合同的成立与生效上搞一刀切,处理起来是简单、方便的,但处理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恰当、合理的。这对鼓励交易、正确处理合同纠纷都没有好处。在司法实践中,对合同案件特别是对合同是否成立生效的争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般是根据要约与承诺的理论进行处理的,但是并没有法律上的直接依据。在处理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将大量本来已经成立生效的合同判定为无效。这种做法已引起广泛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