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孕的含义
代孕,代替别人怀孕生育,本是一块备受法律和道德争议的灰色地带,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近年来逐渐显现出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苗头。一些以代孕网命名的网站,公开以高薪招聘女大学生作为代孕妈妈,挂出连锁加盟的广告,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代孕业务。代孕市场悄然兴起,但诸多法律的盲区让每个参与者都面临大量风险。
代孕法律缺失风险大
明目张胆的代孕行为背后,凸显了相关法律的缺失。山东鲁能律师事务所陈宾律师表示:目前法律界对代孕行为看法不一:一种认为代孕协议违反了社会公序良俗,根据民法原则,是无效协议,不受法律保护。一种认为法律没有具体性规定,所以说是有效的。虽然说卫生部颁布了规章,禁止代孕移植,但这毕竟是个规章,没有上升为法律。陈律师提醒由于诸多的法律缺失,参与代孕法律风险很大:最常见的,孩子出生后的身份问题,是归代孕母亲呢,还是归基因母亲?比如说代孕母亲是否有权决定流产,出生后有缺陷如何处理,种种情况,因为没有法律依据,发生纠纷后确实很难处理。
除了法律风险外,代孕妈妈们还需要面临极大的健康风险。在怀孕过程中,代孕妈妈的血压会升高,心脏病、糖尿病、肝炎等疾病出现的风险极大增加。有些并发症即使在妊娠结束后也不一定随之消失,有些损害将是永久性的。同样存在风险的还有分娩。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张菱表示:危险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有,比如羊水栓塞的死亡率就在80%以上。而代孕中介根本无法保证代孕妈妈在孕期不发生并发症。按照代孕协议,一旦最坏的情况出现,代孕妈妈的生命只能换回10万元人民币的赔偿。张菱主任表示这个风险是要用你的生命和健康做抵押的,不值得。
尽管现代医学高度发达,仍有相当数量的家庭无法通过治疗解决不能生育的问题。代孕尽管风险重重,却是一些家庭最后的选择。完全禁止代孕也许不会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不孕者的利益谁来保护?有专家建议:代孕不宜一律禁止,而应严加限制。在制定好相关法律的同时,可以由卫生部授权高水平专业机构进行实际操作;实施代孕之前,由伦理委员会审议,并向卫生部指定机构申请。这样既可以防止代孕泛滥和倒卖卵子,也可以为那些不幸的患者带来希望。陈清智律师表示: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制订相应的法律,对代孕行为进行规范。
各地对代孕问题的立法回应
已经进行代孕立法的国家,一般都采取极为审慎的态度,在充分调研、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代孕行为给予合理规制。考察国内外代孕立法,基本上有完全禁止型和限制开放型两种类型。
完全禁止型对代孕不加区分,一概禁止,以避免伦理和法律纷争,例如德国。
限制开放型主要采用契约式和收养式两种模式。契约模式允许商业性代孕中介,尊重当事人的代孕协议,委托人即使与孩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仍然可以依据协议成为孩子的法律父母,代孕者则视为劳务的提供者,可就怀孕与生产本身的劳务获取合理报酬。这种模式以美国某些实行代孕合法化的州为典型。
-
海外代孕法律风险的雷区
303人看过
-
期货私募法律地位缺失代客理财潜藏风险
321人看过
-
分析代孕道德风险
146人看过
-
保险缺失,如何应对职场风险?
396人看过
-
丢失法人代表证明书法律风险是什么?
97人看过
-
劳动合同缺失的企业应该如何规避法律风险?
79人看过
-
代孕行为有什么法律风险香港在线咨询 2022-01-07代孕行为涉嫌违反计划生育法,破坏我国的婚姻制度。1、如果代孕者是未婚生育,这本身就违反政策;2、如果是已婚未生育的代孕者,给别人代孕后就不能再为自己生育3、生育过的已婚妇女代孕更是涉嫌违反计划生育法规。 如果生出来的小孩很可爱,代孕者还有可能与客户发生争夺抚养权的情形,虽然目前代孕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建议谨慎选择。
-
代孕产子有风险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18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明令禁止代孕。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规定: 香港《人类生殖科技条例》中明确规定代孕合法,但同时规定禁止商业性代孕。 英国通过并开始实施《代孕安排法》,该法明确禁止商业代孕,但并不禁止非商业性代孕。
-
股东大会代持股份有什么法律风险重庆在线咨询 2022-04-261.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其他股东及公司之间当事人对股东资格有明确的协议约定,公司内部股东知道或应当知道这一事实,隐名股东在事实上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资产收益,已实际以股东身份行使权利,应确认其股东资格,保护其应有的股东权益,对内承担法定股东责任。若双方未约定实际出资人为股东或者承担投资风险,且实际出资人也未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管理或者未实际享受股东权利的,显名股东实际行使和操纵因隐名股东出资带来的股东
-
-
校园贷法律风险大吗湖南在线咨询 2022-06-30关于校园贷法律风险的有关内容, (一)宣传教育提醒的柔性应对措施 这是目前应对信贷问题中最普遍的方式,旨在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远离不良借贷、提高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宣传金融安全知识,提醒市民和大学生们谨慎对待。密切关注“校园贷”在校园内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分析评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潜在风险,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发布警示信息。但这种方式效果并不佳,宣传教育工作虽有,但并不是切中时弊。一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