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法对其基本原则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三大基本原则。
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1、劳动是公民的权利
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同等的权利,主要体现在:
对公民来说意味有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平等地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加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2、劳动是公民的义务
劳动者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就必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其中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完成劳动生产任务。这是劳动关系范围内的法定的义务,同时也是强制性义务。
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内容
这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者的地位的劳动者,适当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各类劳动者的平等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3、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是终结后都应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4、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内容
这个原则是指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劳动法的任务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进行规范。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即指社会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配置,而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处理好劳动者利益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
如何订立劳动合同原则和法律原则
497人看过
-
劳动法解读: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的原则
182人看过
-
什么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什么是劳动法的具体原则
125人看过
-
劳动法中的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包括那些?
229人看过
-
罪刑法定原则:立法原则的探究
345人看过
-
劳动法规定了什么原则
418人看过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并促进其再就业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 失业保险基金除用于支付失业保险金以外,还要将部分资金用于... 更多>
-
劳动法关于辞职原则的原则?四川在线咨询 2022-03-221、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
-
劳动法同工同酬原则广西在线咨询 2021-10-24劳动部《关于《劳动法》的一些条文的说明》规定,同行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同行同酬、同行同酬的劳动者,应支付同行同酬。根据这一规定,同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个是同一个岗位,工作内容;二个是支付同样的劳动工作量;三个是获得同样的工作表现。只有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劳动者才可能取得“同酬”。
-
劳动合同法》规定定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06《劳动合同法》规定定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不能有强迫、欺骗行为,不然,劳动合同无效。
-
民事活动决定民法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辽宁在线咨询 2021-10-13民事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民事立法特有的基本原则。民事活动的私人性或民事性,决定了应确立“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和意思自治”原则,以确保民事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自主性;民事活动的利益性,决定了民法应确立“公平、等价有偿、民事主体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以便为民事主体最大化地实现自己民事利益创造条件,并促使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公平,确保民事主体实现民事利益的活动合法;民事活动具有社会性,“也正因为
-
二劳动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哪些江苏在线咨询 2022-04-23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合法原则要求劳动合同的形式合法和内容合法。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除非全日制用工外,都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内容必须具备必备条款,且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要求劳动合同内容公平合理,用人单位不得以强势地位压制劳动者而制定显失公平的合同条款。 3平等自愿原则: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法律地位平等,订立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