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婚六周岁孩子归谁抚养?
但孩子未满两周岁时一般优先归母亲抚养,满十周岁法院还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有权探视并支付抚养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五十八条夫妻双方平等享有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共同承担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二、抚养费的支付方式和范围是怎么定的?
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抚养费的支付方式一般是按月支付,按月打入孩子抚养费的专用账户或在探视孩子时支付,实践中,很多当事人都要求对方一次性支付抚养费,因为这样一来省去要钱的麻烦,二来可以折抵给付对方房款。但是,是否采用一次性的支付方式,法院要看对方的实际支付能力,以及对方当事人的态度。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同意一次性支付的,法院不会判令其一次性支付。
抚养费包括三项,即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所以,在离婚时,除生活费外,要充分考虑教育费和医疗费,在抚养费的标准(20~30%比例)范围内争取较高的比例。
三、哪些情形可以要求增加抚养费?
1、离婚后,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的,应另行起诉。
2、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或母有给付能力的,应予支持:
(1)原定抚育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
(2)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
(3)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
抚养权的归属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受到影响,不过常见的还是以经济为主,要是一方经济条件较差,生活环境不好的话是很难获得抚养权的,所以需要孩子的父母进行协商,只要确定孩子归属的问题上是为了孩子好的初衷就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家庭关系 第一节 夫妻关系 第一千零五十八条 夫妻双方平等享有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共同承担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
孩子一周岁离婚归谁怎么处理孩子抚养权
258人看过
-
离婚后孩子六周岁,抚养权归属应如何判断?
80人看过
-
男不育有孩子离婚孩子归谁六周
169人看过
-
孩子不满两岁抚养权归谁小孩2岁离婚后谁抚养
238人看过
-
离婚孩子3周岁会判给谁抚养?
387人看过
-
离婚案件孩子一周岁离婚归谁?
465人看过
-
六岁,男孩,想离婚,孩子抚养权归谁?西藏在线咨询 2021-12-22六岁离婚的孩子更有可能抚养孩子长大,孩子的监护权可以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和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作出判决。
-
离婚孩子归谁孩子三周岁广西在线咨询 2023-12-21离婚后孩子分配原则为哺乳期内的子女随哺乳的母亲抚养,哺乳期后的子女有争执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当然,都是一些基本原则性的规定,大体精神是,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 离婚怎么判孩子,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 (二)对两周岁以上的子女,一方有下列情形的可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它原因
-
孩子六岁离婚房子归谁四川在线咨询 2022-01-31房产是婚后你们用双方公积金购买,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不过鉴于你丈夫存在家暴等过错,你作为无过错方可以要求在夫妻共同财产上对其少分或不分,如果证据充分还可以向你丈夫主张损害赔偿。 孩子已经六岁,关于抚养权问题上法律并没有倾向性的规定,法官会综合考虑父母双方的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等以有利于孩子成长为原则确定抚养权的归属。
-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归谁, 离婚时两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抚养权归谁甘肃在线咨询 2022-01-20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
-
两周岁的孩子离婚后孩子归谁贵州在线咨询 2022-02-17对两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