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主张变更抚养权的证据: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证据;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子女不尽抚养义务的证据;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虐待子女的证据;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证据;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证据。
一、协议离婚后变更抚养权是否必须向法院起诉
协议离婚后变更抚养权可以由双方协议变更,协议不成的,再向法院起诉。可以变更的情形有: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二、在我国如何向法院申请变更抚养权
在我国可以携带起诉状和证明对方不适合抚养孩子的相关证据向法院起诉变更抚养权。除向法院申请变更抚养权外,还可以通过父母双方共同协商变更抚养权。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3)8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的。
三、离婚孩子抚养权可不可以改判
离婚孩子抚养权能改判,如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可以改判。
-
男方主张抚养权有哪些有利证据?
472人看过
-
抚养权变更的证据有哪些?如何收集抚养权变更的证据?
226人看过
-
什么证据对变更抚养权有利
500人看过
-
哪些证据对争取抚养权有利,变更子女抚养权的条件
224人看过
-
主张变更抚养关系需提交什么证据
277人看过
-
抚养权变更:哪些证据最有说服力?
158人看过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更多>
-
变更法律责任提交哪些证据有利于获得抚养权广西在线咨询 2021-11-20如双方同意变更监护权,双方可通过协议变更监护权。为变更后对儿童生活有益,可携带双方签订的变更监护权协议到公证处办理公证。在办理公证时,建议先电话咨询公证处的手续,各地公证处在办理时会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双方需要提交以下材料:(1)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离婚证、离婚协议;(2)儿童户口簿、出生证明;(3)起草变更监护权协议。如果双方对孩子抚养权达不成一致,那么可以起诉变更孩子抚养权。离婚后,一
-
什么证据对变更抚养权有利?安徽在线咨询 2021-06-13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6条规定了在若干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一方的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所以,如果主张变更抚养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如下证据: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证据;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子女不尽抚养义务的证据; 3、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虐待子女的证据; 4、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
-
变更抚养权的法律证据有哪些如何收集抚养权证据辽宁在线咨询 2021-10-19在实践中,如果一方想从另一方恢复监护权,需要提供以下证据证明目前监护人的监护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1、如果对方拖欠债权人的债务,可以向对方的债权人要求发行有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明书2、如果对方患有严重的疾病或障碍,需要向医疗和医学鉴定部门发行相关的证明书3、与对方的邻居、朋友要求发行对方长期不良兴趣的证明书,或者要求发行对方没有履行抚养义务的虐待孩子的说明书4、如果经常变更居住地,可以向对方租赁住
-
变更抚养权证据清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山东在线咨询 2022-08-14需要提供孩子发展受到影响的证明。 比如邻居证言、孩子受伤害证明、孩子意愿证明、对方收入较低证明、你方房子车子证明能够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等等。 反正只要能够证实,孩子给你抚养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发展就可以。
-
离婚了怎么变更抚养权,有哪些证据可以变更北京在线咨询 2022-02-17可以变更抚养权的情形。夫妻离婚后的任何时间内,一方或双方的情况或抚养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均可提出变更子女抚养权的要求。变更子女抚养权一般先由双方协商确定,如协议不成,可通过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变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