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离婚协议书中双方约定:婚生儿子由男方抚养,女方每月享有探望权一次。具体行使方式是:在男方的监督下探望,不得私自将孩子接走并不得影响孩子及余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双方离婚后,余先生多次以种种借口阻碍张女士探望女儿,双方为此发生矛盾且无法协商。于是张女士找到离婚律师寻求解决办法。
对于张女士的遭遇,本律师认为余先生的做法的确不对。而且双方在离婚时所签订的离婚协议中有关子女探望委托的约定也很不合理。因为首先探望权是张女士的权利,合法权利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离婚后,男方多次寻找借口阻碍探望的行为已经侵犯了女方的正当合法权利。其次,探望权的行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母亲士通过行使探望权,不仅能维系母子感情,令子女感受到母爱,也能通过与子女交流达到继续教育子女的目的。而在离婚协议中,双方约定的探望次数不仅偏少,而且还要在于先生的监督下进行,令探望行为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更何况在离婚后,男方还处处阻碍、刁难女方行使探望权呢?
于是,本律师收集了相关的证据后作为张女士的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废除双方在离婚协议中所约定的探望次数与方式,并重新以判决的方式确定张女士的探望权。
最终,法院在调查实际情况后,听取了原、被告的意见,支持了本律师的意见,判决张女士隔周可以探望孩子一次。具体方式为:张女士可在每周六、日探望或带领孩子外出游玩两天,而男方有积极配合的义务。
在此提醒离婚当事人在协议离婚过程中应充分设想离婚后如何探望子女的方式、时间、地点,既要原则也要灵活,过于原则和灵活,往往会受到对方的报复心理作祟,致使探望不顺,影响亲子关系和小孩的健康成长。直接抚养小孩的一方应当处理好离婚后两人的关系以及与子女的关系,任何一方不得剥夺孩子的父爱、母爱。虽然父母离婚了,父母之间的不良关系不应波及子女太深,即便双方不能像朋友相处,也要尽量做到对待子女应该离婚不离爱。待孩子成年后应向孩子说明父母离婚的实情以及争取孩子的理解。
-
协议约定探望权诉变更法院酌情主张隔周探望
468人看过
-
离婚诉讼中的探望权该怎样确定
204人看过
-
起诉探望权法院会怎判决
190人看过
-
离婚诉讼中如何确定子女探望权?
175人看过
-
离婚协议中探望权规定的具体要求
258人看过
-
探望权不合理可不可以变更
209人看过
探望权是针对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的父亲或者母亲,赋予看望孩子的权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离婚而消除,父母有抚养、教育、保护孩子的义务,因此对于探望权,父母可以协商,对于探望的时间、方式进行约定,探望权的行使应当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更多>
-
探望权法院如何判决离婚西藏在线咨询 2023-05-10离婚诉讼中,一般探望权会按下列规则进行判决: 1、法院一般会判决不直接抚养的一方有每月一至二次的探望时间; 2、由探望权人自行到另一方住处或是子女所在学校将孩子接回,然后再负责送回。
-
协议变更判决确定的抚养权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13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对子女的抚养问题,应当依法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角度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据此可知,对于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诉讼,法院在判决时,既要考虑父母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照顾十周岁以上子女的意愿。这种情况下,判决子女抚养权的归属,是以有利于保护子女的利益为原则的,如果出现了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
-
离婚探望权法院判决案件的条件广东在线咨询 2022-06-04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有探望的权利,但是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法院可以终止探望的权利。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法庭审理案件后认为进行探视会严重危害子女的身体、精神、道德或感情的健康时,才会拒绝授予无生活监护的父母一方探视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
-
离婚协议中未规定子女的探望权?天津在线咨询 2023-12-16根据《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第65条、第68条规定,若离婚协议书中未涉及探望权,且双方无法通过协议达成一致意见的,非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可以就探望权问题单独提起诉讼。 对于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或组织,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依法对其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是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其实啊,这里可以教你一个小方法,与其在这祈求探望权,不如啊,跟孩子班主任多联系,在孩子学校,利
-
离婚协议书未确定被抚养人的探望权甘肃在线咨询 2023-08-26若离婚协议书中未涉及探望权,且双方无法通过协议达成一致意见的,非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可以就探望权问题单独提起诉讼。 对于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或组织,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依法对其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是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