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分析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7 20:34:37 319 人看过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已经正式实施,作为《食品安全法》的细化和实施细则,《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多个亮点,体现了科学、审慎,尊重消费者的立法态度和以人为本、安全健康第一的立法原则。就《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消费者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教授。

亮点一:

医疗机构要报告相关疾病信息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

刘教授认为,这条规定是源头治理原则的重要体现,医院、诊所等各级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患者,处于食品安全的一线地带,处在处理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最专业、敏感、核心的位置上。食品安全事故要从源头抓起,所以《条例》要求医疗机构要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

这条规定要求医疗机构不仅仅是治病,还有获得信息、报告信息、反馈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责任,加大了医疗机构对广大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提高了医疗机构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积极作用,确保了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的快捷高效,进而避免更多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亮点二:

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和票据要保存两年

《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法律规定记录的事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或者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刘教授说,《条例》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保存企业记录、票据的具体期限为两年,在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食品安全法》中没有规定记录、票据保存的具体时间,作为国务院行政法规的《条例》对此进行了确定。对于两年这一具体的保存期限,我个人认为是长短适宜的,时间太长,加大了保管成本;时间太短,影响到食品问题的追溯。规定记录、票据的两年保存期,对建立食品安全的身份、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刘俊海说。

亮点三:

明确被召回食品处理办法

《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对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刘教授说,当前我们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公众健康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条例》选择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立法理念,要求对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坑害消费者,体现了注重公平公正,注重广大消费者生命健康的立法态度。在商家不能完全自律的情况下,通过《条例》这一行政法规的强制,要求食品生产者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问题食品处理措施上的一大进步。

对于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但是应作出相应补救措施,并向消费者明示,这也体现了立法者科学、审慎,尊重消费者的立法态度。

亮点四:

强化食品安全底线

《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进口食品中发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未规定且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二条已经规定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已经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一强制性标准的情况下,《条例》为什么还要规定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未规定且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进行通报?

刘教授认为,这是因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只是食品安全的一条重要红线,但是不是唯一的红线和底线,食品安全的底线是不能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围绕保护民众健康展开,非常重要,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可能存在滞后性,对于某些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可能尚未作出限制规定。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是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条例》第三十八条以危害身体健康作为兜底条款,可能的漏洞就得到了补救。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未规定且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情况下,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原则,国家标准本身不是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

亮点五:

食品安全事故两小时内报告

《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刘教授认为,《条例》对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时限做出了2小时这一更加具体的时间期限规定,具有积极意义。实践当中,一些法律原则性较强,没有详细、具体的时间规定,就有可能产生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况,看起来很严厉,但操作起来很软,所以此次《条例》明确了立即、2小时等时间要求。刘俊海说。

刘教授进一步指出,《条例》中的其他相关条文也有诸如2年、2小时等时间期限规定,应该认识到,这几个时间的概念,不只是倡导性的,更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的,如果不遵照,就属于违法行为了。《条例》中的这些具体时间期限规定,也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广勤勉行政,高效行政的理念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消费维权相关知识,推荐阅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30日 03:3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强制执行相关文章
  • 专家解读《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五大亮点
    编者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已经正式实施,作为《食品安全法》的细化和实施细则,《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多个亮点,体现了科学、审慎,尊重消费者的立法态度和以人为本、安全健康第一的立法原则。就《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消费者关注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亮点一:医疗机构要报告相关疾病信息《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刘俊海认为,这条规定是源头治理原则的重要体现,医院、诊所等各级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患者,处于食品安全的一线地带,处在处理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最专业、敏感、核心的位置上。食品安全事故要从源头抓起,所以《条例》要求医疗机构要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
    2023-06-07
    123人看过
  •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3日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一、起草草案的总体思路一是进一步明确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事先预防和生产经营过程控制。二是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完善分段监管工作中的协调、衔接与配合。三是将食品安全法确定的较为原则的制度加以具体化,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此外,对食品安全法已经作出具体规定的内容,实施条例不再重复规定。二、草案的主要内容草案共57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明确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为了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草案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确保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安全可控的角度,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一是明确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1)明确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2)制定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措施;(3)建立食品生产过程
    2023-06-07
    399人看过
  • 国务院会议通过《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
    温总理7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会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六月一日正式施行。为配合和促进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有必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了企业的事先预防和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要求;细化了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职责规定,强化了地方政府和各监管部门的责任,并对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实行食品复检、召回制度等进一步作了具体规定。会议决定,该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本次会议还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做出部署,提出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八项工作,包括: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023-06-07
    244人看过
  • 实施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标准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民众对食品的消费信心,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要保障食品安全,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判定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社会责任。前不久,国家卫计委展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部署,并将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这将有效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保障食品安全须启用多项配套措施曾参与多部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标准修订的江苏省昆山市沈X认为,整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只是食品安全保障工程中的一个环节。要真正保障食品安全、提振食品消费信心,还须尽快启用多项配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增强食品生产经营
    2023-04-24
    246人看过
  • 食品安全法处罚条例
    (一)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者未按规定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进行检验;(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未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未按规定配备或者培训、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三)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或者未按规定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出厂检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制度;(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未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未经洗净、消毒或者清洗消毒不合格,或者餐饮服务设施、设备未按规定定期维护、清洗、校验;(六)食品生产经营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或者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七)食品经营者未按规定要求销售食品;(八)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未按规定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者未按备案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组织生产;(九)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未将
    2023-05-01
    285人看过
  • 食品安全法实施七大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罕见地对一部法律当年实施、当年即开展执法检查。食品安全法这部法律在立法过程中就备受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作执法检查报告时表示,“各级党政领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社会公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组认为法律实施总体情况良好。不过,向来讲问题和建议多于成绩的人大执法检查报告,也指出了目前食品安全法实施中涉及的七大问题。1、综合协调机制待完善分段监管的体制问题在食品安全法制订过程中即有很多批评,执法检查组发现,监管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省级机构改革正在进行,监管职能调整没有完成,大多数市、县级体制改革还未启动。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的工作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此前法律制订中,分段监管体制中的不同部门监管界限不清晰的问题就已提出,此次执法检查发现依然存在监管边界不够清晰问题。2、配套法规规
    2023-05-01
    422人看过
换一批
#执行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运用国家的强制力量,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义务时,强制其履行义务,从而实现生效法律文书内容。... 更多>

    #强制执行
    相关咨询
    •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6-13
      现在最新食品安全法实施第十一条规定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
    •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63条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9-15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进行。国境口岸食品的监督管理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和本条例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17条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9-26
      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内容。
    •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18条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9-29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报送备案的企业标准,向同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通报。
    •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42条?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9-29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建立信息收集网络,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收集、汇总、通报下列信息:(一)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发现的食品安全信息;(二)行业协会、消费者反映的进口食品安全信息;(三)国际组织、境外政府机构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以及境外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反映的食品安全信息;(四)其他食品安全信息。接到通报的部门必要时应当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食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