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敲诈勒索罪达到什么条件法院就可以判处缓刑
1、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也即有些犯罪分子虽然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不予关押不至于危害社会的,才能适用缓刑;
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所以,累犯不能适用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二、敲诈勒索罪请律师可以减轻罪行吗
1、具体定罪量刑主要看案件的案情、事实、证据,若有需要,建议委托刑事律师提供法律帮助,跟进案件进程,代为会见、了解案件情况,阅览卷宗,提供辩护,争取从轻、减轻处罚,视案件情况争取缓刑;
2、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3、敲诈勒索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必须具有非法强索他人财务的目的。如果行为人不具有这种目的,或者索取财物的目的并不违法,如债权人为讨还久欠不还的的债务而使用带有一定威胁成分的语言,催促债务人加快偿还等,则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犯敲诈勒索罪,若犯罪情节较轻,并取得被害人谅解,是可以判缓刑的。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适用一般缓刑的情形主要包括: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
敲诈勒索罪判刑最高可以达到多少年?
377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需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能立案?
131人看过
-
敲诈勒索财物达到法定刑额
157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立案条件,敲诈勒索罪要判多久
171人看过
-
无锡敲诈勒索罪判缓刑条件是怎样的
298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是多少金额能达到判刑
477人看过
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更多>
-
敲诈勒索罪如何判刑,敲诈勒索罪怎么判,敲诈勒索罪判多少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15敲诈勒索罪一般是根据数额或者次数来进行判决的,如果是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根据《刑法》 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
-
敲诈勒索数额达到多少可以定罪?安徽在线咨询 2022-08-24构成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数额认定各省“司法解释”都不太一致,全国除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外,达到及构成以下情节之一的,就构成了:(一)公私财物202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敲诈勒索公私财物2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二)敲诈勒索公私财物1万元以上,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有其他严重情节”: 1、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多人或多次,影响极坏,使群众丧失安全感的; 2、敲诈勒索老、弱、病、残、下岗人员
-
敲诈勒索达到多少金额就算犯罪上海在线咨询 2023-09-211、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
-
敲诈勒索达到什么标准算诈骗罪?北京在线咨询 2021-10-10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2000至5000元以上,3000至10000元以上,3000至50000元以上的,应分别认定为刑法第274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治安情况,在定金规定的金额范围内,共同研究确定当地执行的具体金额标准,向最高人民法院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
敲诈勒索100万拿到法律怎样可以缓刑宁夏在线咨询 2021-11-08因为敲诈勒索100万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适用缓刑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说明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不能适用缓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百七十四条、第七十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