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62条规定: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是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这里的限度也就是量刑幅度。从重处罚是指在刑法分则条文中所该当的刑罚档次幅度以内选择适用较重的刑种或者较长的刑期;从轻处罚是指在所该当的刑罚档次幅度以内选择适用较轻的刑种或者较短的刑期;减轻处罚则是在所该当的刑罚档次幅度以下判处刑罚。[注]首先要明确的是,在一个该当的刑罚档次内选择适用不同的刑种或者不同的刑期都只可能是从重处罚或者从轻处罚,不发生加重处罚或者减轻处罚问题。例如,某行为人犯故意杀人罪,论罪应当处有期徒刑15年,因其是累犯,宣告刑为无期徒刑,虽判处的刑种提高了,但仍在一个幅度内,所以是从重处罚;反之,如果论罪应当处无期徒刑,因有从宽情节,宣告刑为有期徒刑15年,虽然刑种降低了,但还是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与从轻处罚的区别应当说是比较明了的,并不复杂,即:凡在该当的一个量刑幅度内适用较轻的刑种或者较短的刑期都是从轻处罚,只有突破该幅度适用较轻的刑种或者较短的刑期才是减轻处罚。《减文》中的龙某论罪应当处死判,不管实际量刑是无期徒刑还是有期徒刑15年甚至是10年都只是从轻处罚,这里只存在从轻幅度大小的不同,而不存在是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之别。对龙某的宣告刑只有低于有期徒刑10年才是减轻处罚,这样的判决才是合法的。
论准确认定和把握防卫过当的标准
一、正确认定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根据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普通正当防卫行为,存在着过当与否的界限。构成防卫过当标准之一的,便是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这一标准是刑法对1979年刑法关于防卫过当原标准之一的“超过必要限度”进行修改而重新作的规定。因此,正确认定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正确认定防卫过当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何谓“必要限度”?法律没有规定具体标准。对于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理解,在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基本适应说和客观需要说两种主张。前者认为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之间,在性质、强度、手段和后果上,要基本相适应(不是完全相适应),才能成立正当防卫;后者主张以足以制止住不法侵害的客观需要作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我们认为,前者揭示出正当防卫的社会政治和法律内容,为确定正当防卫必要限度提供了基本原则;后者揭示出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可定指数,为确定必要限度提供了具体标准。只有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正确而又准确地把握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我们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应当理解为防卫行为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程度。这一限度,一般来说包括三种情形:其一,保护较微小的合法权益,不允许防卫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害。例如对于没有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如对于一般盗窃、抢夺等,不宜采用重伤甚至杀害的手段去防卫;其二,制止强度较轻的不法侵害,一般不允许防卫行为采取过重的强度。其三,采取较缓和的防卫手段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的,一般不允许采取激烈的防卫手段。所谓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指一般人都能够认识到其防卫强度已经超过正当防卫所必需的强度。即采取社会平均标准人认识说,既不按照防卫人的认识来把握,也不按照不法侵害人的认识来把握,而是根据社会公众一般认识水平来确定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在具体认定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时,应以有利于鼓励和支持公民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为出发点,同时充分考虑到防卫人实施防卫行为当时的主客观情况,即时间、防卫地点环境和双方的体力与能力,以及手段、强度、后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在认定正当防卫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时,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其一,从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的性质来考察。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的性质,决定着不法侵害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不法侵害的强度和缓急,从而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产生影响。为防卫重大的权益而将不法侵害人杀死或致其重伤的,可以认为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此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如杀死正在爆炸或者焚烧国家油库、军火库的不法侵害人等。反之,为保护较轻微的合法权益而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的,由于其所保护的权益性质决定了不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此,应认定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如对盗窃枪夺少量钱财的不法侵害人进行防卫,造成其重伤、死亡的情形。其二,从不法侵害的强度来考察。不法侵害的强度是指对客体造成的损害以及造成损害的手段、工具的性质等因素的综合指数。在防卫强度等于不法侵害强度的情况下,一般不存在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问题。在防卫强度大于不法侵害强度的情况下,要具体分析。如果大于不法侵害强度是为有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强度,则该防卫行为仍属于正当防卫,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其三,从不法侵害的缓急来考察。不法侵害的缓急,是指不法侵害的紧迫性,定形成对国家、公共利益或公民个人权益侵害的危险程度。不法侵害的缓急也影响到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如某人正准备合闸进行爆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人将该人打成重伤或杀死,则这种致伤、杀死的防卫行为是在当时紧急情况下有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应认定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以上三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应将它们综合起来,全面分析判断,从而准确地认定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
正确把握从轻或减轻处罚原则
482人看过
-
处罚的区别:轻与减轻
210人看过
-
明确刑罚减轻与从轻处罚的内涵
271人看过
-
量刑时如何正确把握从重从轻处罚
161人看过
-
处罚轻缓与减轻处罚的分别
73人看过
-
处罚幅度范围内的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的区别
112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2022年怎么区别减轻处罚和从轻处罚山西在线咨询 2022-11-20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两种处罚情况,但是有很多人总是以为这两者之间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其实在法律上他们之间是有一定不同之处的。从轻处罚是指犯罪分子具有刑法规定的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减轻处罚是指犯罪分子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以交通肇事罪为例,法律规定构成交通肇
-
行政处罚中减轻或从轻处罚和免予处罚的区别福建在线咨询 2023-11-01从轻处罚,从轻处罚简称从轻,是在法定刑范围内对犯罪分子适用较刑种较轻或刑期较短的刑罚,有法定从轻和酌定从轻两种。中国刑法没有特别减轻的规定。对于不具有法定减轻情节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定对其减轻处罚。
-
如何区分减轻和从轻处罚?上海在线咨询 2023-11-03我国《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第六十二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第六十三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由此可见
-
如何减轻处罚怎么从轻处罚甘肃在线咨询 2023-12-22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怎样减轻处罚如何从轻处罚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5-31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对行为人适用较轻种类或者较小幅度的处罚。减轻处罚是指在法定的最轻处罚种类和最小处罚幅度以下给予处罚。 从轻是法定幅度内较轻的一种处罚,比如可以行政拘留五至十日,决定行政拘留5日就算从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