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犯的处罚原则与前提条件有哪些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2-22 08:02:17 499 人看过

犯罪中止犯的处罚原则为:1.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2.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中止犯的处罚原则也较为特殊,首先明确是“应当”从宽处罚而非如同预备犯、未遂犯那样“可以”从宽处罚;其次,注意对中止犯的处罚也不同于预备犯、未遂犯那样比照既遂犯进行处罚;其三,明确对中止犯的处罚关键看是否造成损害结果,对于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减轻处罚,未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

一、主动退钱算犯罪吗

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此,主动退钱是否构成犯罪中止,要看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满足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才是犯罪中止。事后退钱的不属于中止犯,但是可以作为量刑的参考。

二、杀人后送医院是犯罪中止吗?为什么?

杀人后送医院,意味着杀人已经既遂,不是犯罪中止。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1日 16:3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中止相关文章
  • 刑法解释: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的定义和对于中止犯处罚原则】
    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解释】本条是关于犯罪中止的定义和对于中止犯处罚原则的规定。本条分为两款。第一款是关于什么是犯罪中止的规定。根据本款的规定,犯罪中止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1.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犯罪形态,它可能发生在犯罪的预备阶段,也可能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所谓“犯罪过程中”是犯罪既遂之前的整个犯罪过程中。犯罪既遂后的任何主动弥补损失的行为都不是犯罪中止,只是悔罪的表现。2.犯罪中止必须是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所谓“自动放弃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主动放弃犯罪意图和为犯罪创造条件,停止着手实施犯罪,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放弃继续犯罪,中止犯罪行为。
    2023-06-11
    204人看过
  • 处罚原则如何适用于中止犯
    在犯罪的过程当中,自动有效的防止了犯罪结果发生或者是自动放弃了犯罪的,都属于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一般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已经具有了彻底中止犯罪的一个意图。犯罪中止通常必须要发生在犯罪的过程当中去,而不是发生在犯罪的过程之外。同时犯罪中止必须是已经有效的停止了犯罪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伤害的,应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既遂的处罚原则1.关于定罪和法条引用问题。应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罪名上不需要标明既遂犯,但在司法文书的叙述部分,应表明行为人已完成犯罪的情况。对法律条文仅直接引用分则具体犯罪条文即可。2.注意对同种罪危害不同的既遂犯的区别对待。对危害性和罪责程度不同的既遂犯,在处罚时应予以适当的区别对待。3.在既遂犯同时具备其他宽严处罚的情节尤其是法定的宽严处罚情节时,要注意同时引用相关的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
    2023-07-01
    240人看过
  • 犯数罪并罚的原则有哪些?
    刑法数罪并罚原则有:1、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即对判处附加刑的,采取附加刑与主刑并科的原则;2、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3、对于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采取吸收原则。牵连犯数罪并罚的理由1、牵连犯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两个以上符合特定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主观方面表现为在牵连意图的支配下具备了数个犯罪故意;犯罪客体方面表现为两个以上行为侵犯了不同的直接客体。2、对牵连犯实行并罚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牵连犯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与无牵连关系的数个完全独立犯罪相比没有根本差别。3、对牵连犯实行数罪并罚符合我国刑事立法精神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在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出现了对牵连犯进行并罚的规定。4、对牵连犯实行并罚有助于摆脱理论困境、解决司法难题。牵连犯自其产生至现在面临的种种困境表明,牵连犯的研究已走进了死胡同,而对其实行并罚,把它视同并罚数罪,则
    2023-08-11
    439人看过
  • 教唆犯在刑法中有哪些处罚原则
    刑法中对于教唆犯的处罚原则有: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2、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一、说服别人杀人犯罪吗?说服别人杀人犯罪是教唆犯,是有罪的。根据《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教唆他人犯罪一定是共同犯罪吗属于。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如果构成了犯罪的,可以认定为共同犯罪,教唆犯罪的人是属于教唆犯。根据法律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
    2023-03-13
    165人看过
  •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犯罪中止
    一、中止犯立法概述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据此,所谓中止犯,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其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犯罪形态。我们认为,首先应当弄清犯罪中止与中止犯这两个不容混淆的概念。犯罪中止根本不是一种犯罪行为,它是行为人在犯罪预备或者着手实施犯罪过程中出于己意主动停止犯罪活动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遏制犯罪继续发展下去的行为。而中止犯可作两种解释,除了作为一种直接故意犯罪形态之外,还指的是业已构成中止犯罪的行为人。犯罪中止的概念从历史沿革上来看,是从犯罪未遂的概念中分离出来的。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同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早期对未完成犯罪形态的原因是出于本人还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在立法上未作细致的区分。在大陆法系国家,最早规定中止犯的立法例是1871年《德国刑法典》。该法典
    2023-04-22
    152人看过
  • 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区别,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
    一、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区别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区别是,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完成,而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主动放弃或者是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二、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1.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这是犯罪中止的时间性条件。2.犯罪中止是行为人自动地中止犯罪,这是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这里的自动中止必须是彻底的。3.犯罪中止是行为人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条件。对于中止烦,没有造成损害的,可以免除刑罚;造成损害的,可以减轻处罚。【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三、犯罪未遂
    2023-06-19
    283人看过
  • 对于中止犯的处罚原则可以减轻处罚吗?
    一、对于中止犯的处罚原则可以减轻处罚吗?对于中止犯是可以减轻处罚的;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中止犯包括应当减轻处罚和应当免除处罚两种处罚原则。该条还为具体适用这两种处罚原则的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否造成损害是适用两种不同的处罚原则的条件。(1)应当减轻处罚原则的适用条件。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对中止犯适用应当减轻处罚原则的条件是“造成损害”。所谓造成损害,是指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但没有造成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结果。(2)应当免除处罚。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对中止犯适用应当免除处罚原则的条件是“没有造成损害”,所谓没有造成损害,是指没有造成任何实际的危害后果。二、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是什么?1、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
    2023-06-03
    425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中哪些条件属于犯罪中止?
    一、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具体都有哪些?在共同犯罪中,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必须具备有效性。即有效地阻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或者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参与行为对共同犯罪的作用。(2)中止的效力仅及于本人,不及于其他共犯人。(3)缺乏有效性不能单独成立中止。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消极退出犯罪或者自动放弃犯罪、阻止共同犯罪结果未奏效的,不能单独成立犯罪中止。二、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两个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则不构成共同犯罪。数人共同实施犯罪,但如果其中只有一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2.共同犯罪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故意的参加实施共同犯罪,而且还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和他一起参加实
    2023-03-17
    259人看过
  • 犯罪中止的特征和处罚原则具体是什么
    犯罪中止的特征: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4、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特征和原则人事争议仲裁是指仲裁机构对人事争议进行调解或裁决的行政司法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人事争议仲裁是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就人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进行仲裁;人事争议仲裁是自愿提交;仲裁机构是居于人事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依法享有人事争议仲裁权的机构;人事争议的调解和裁决结果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在双方当事人面前是平等的,具有强制性。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特征:一是单方申请,双方地位平等;二是机构独立,一级仲裁;三是先行调解,及时裁决。人事争议仲裁的原则:一是当事人在仲裁中的地
    2023-07-27
    254人看过
  • 对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一、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处罚原则是什么?行为人在犯罪预备的过程中,着手实行犯罪之前而停止实施犯罪行为的,属于预备形态的中止。当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在实行犯罪的过程中中止犯罪行为的,是犯罪实行形态的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只要其犯罪行为没有实际造成损害结果,则定其罪而免其刑。如果其犯罪行为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的,则应当减轻处罚。这体现了我国刑法对犯罪中止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二、犯罪中止和未遂在哪些方面有区别?1、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2、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的实际结果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即欲为而不能
    2023-02-20
    228人看过
  • 刑法中对于教唆犯有哪些处罚原则
    刑法中对于教唆犯的处罚原则有: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2.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一、精神病人和教唆犯是共同犯罪么教唆犯属于共同犯罪,教唆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那么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那么就是从犯。如果教唆犯是被胁迫教唆他人犯罪,那么就是胁从犯。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的,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出发,起了主要作用,则按照对于主犯处罚的原则处罚;起了次要辅助作用,则按照对从犯的处罚原则处罚。二,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由于教唆人主观上具有较出的故意,且客观上实施了教唆的行为,所以独立构成教唆犯。但是考虑到教唆行为没有造成实际危害后果,对于这种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
    2023-06-20
    97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具体都有哪些
    在共同犯罪中,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必须具备有效性。即有效地阻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或者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参与行为对共同犯罪的作用。(2)中止的效力仅及于本人,不及于其他共犯人。(3)缺乏有效性不能单独成立中止。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消极退出犯罪或者自动放弃犯罪、阻止共同犯罪结果未奏效的,不能单独成立犯罪中止。一、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两个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则不构成共同犯罪。数人共同实施犯罪,但如果其中只有一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2.共同犯罪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故意的参加实施共同犯罪,而且还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和他一起参加实施犯罪。二是共同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都抱着
    2023-03-18
    171人看过
  • 既遂犯的处罚原则是哪些既遂犯的处罚方法有哪些呢
    刑法分则条文的法定刑是为犯罪基本构成设置的,对既遂犯刑法未专门规定既遂犯的特殊处罚原则。实践中,应当在考虑刑法总则一般量刑原则的指导与约束的基础上,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但应注意对同种罪危害不同的既遂犯的区别对待,在既遂犯同时具备其他宽严处罚的情节尤其是法定的处罚情节时,要注意同时引用相关的条款。不同的罪名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既遂,很多罪名并不要求犯罪行为人实施具体的行为。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犯罪既遂,法院在最终量刑时,都必须要从重处理,但是在出具的判决书之中,必须要明确犯罪案件的既遂类型。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对预备犯比照既遂犯是指同种犯罪的案件,对预备犯的处罚原则,参照对既遂犯的处罚原则来进行。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状态。法律依据《刑
    2023-08-05
    100人看过
  • 中止犯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具体分析如下:一、犯罪中止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构成犯罪中止,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必须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只能发生在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实行终了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的过程中。换言之,只有在犯罪预备至犯罪既遂之前的过程中停止犯罪的,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就是在犯罪完成之前停止的意思;所以犯罪完成之后,自动恢复原状或自愿赔偿损失,都不能认为是中止,而仍应当负犯罪既遂的刑事责任。(二)必须自动地中止犯罪或自动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所谓自动地中止犯罪,就是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停止可以进行下去的犯罪活动。它表现为行为人自己有可能完成犯罪的进行的情况下,自动停止犯罪的进行。(三)被迫停止犯罪如果行为人受到阻碍或感到恐惧认为自己已不可能完成犯罪而停止犯罪的进行,就不是自动中止犯罪,而是被迫停止犯罪
    2023-02-25
    192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中止构成犯罪,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更多>

    #犯罪中止
    相关咨询
    • 犯罪中止有压力,犯罪中止的成立和处罚原则是哪些?
      山东在线咨询 2023-04-08
      首先,纠正一下,是犯罪中止,不是犯罪终止!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构成条件:(一)行为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四
    • 哥哥犯罪犯罪中止处罚原则包括哪些?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29
      要构成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并且犯罪结果没有发生。虽然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比较小,但是仍然是需要承担中止的刑事责任的。
    • 犯罪中止处罚原则的适用原则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6-14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彻底中止犯罪的意图,即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意图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
    • 犯罪停止是犯罪中止的前提条件吗?
      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15
      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 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和处罚原则是怎样的?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28
      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彻底中止犯罪的意图,即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