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超过诉讼时效的,当事人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对方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发现无中止、中断、延长原因的,驳回诉讼请求。对方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视为自动放弃权利,法院不得根据职权主动适用诉讼时效,应当受理支持其诉讼请求。因此,对于过了诉讼期的借条,可以再次提起诉讼,然后证明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延长的原因。
借条还款日期过了借条还有效吗
借条还款日期过了借条还有效,借条超过还款日期,借据的效力不受影响,但诉讼时效受到影响。目前我国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规定适用于普通三年时效,也就是说,自还款日起三年内,必须有相应的证据向债务人收取贷款。
相关法律规定:《民法典》(2021.01.01生效)
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借条过期,如何应对已经超过的诉讼时效?
358人看过
-
借名买房后,如何应对对方不过户的情况?
76人看过
-
欠条诉讼已启动,如何应对欠款未还的情况?
172人看过
-
借条过了诉讼时效怎么办,如何避免借款诉讼时效过期
327人看过
-
过了诉讼期的借条好起诉吗
327人看过
-
如何应对违约金过高的情况
231人看过
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借条应写明借款人和出借人的法定全名,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还款的具体年月日,... 更多>
-
了解如何应对对方通过QQ号提起诉讼的情况重庆在线咨询 2024-11-22如果仅仅持有对方的QQ账号,而没有掌握任何关于其真实身份的详细信息,那么在针对该人的债务违约行为提出法律诉讼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在法律程序中,法院需要对被告人的真实身份进行明确确认。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原告方需要采取行动,尝试从QQ账号中发掘更多关于被告的个人信息线索,比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和实际居住地等关键要素。为此,原告可以利用各类公开资源,如社交媒体平台、电话咨询等途径进行深入挖掘。 一
-
借钱不还如何算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071、借钱不还超出诉讼时效的,当事人可以与借款人协商请求其自愿偿还欠款,因为超出诉讼时效的话,义务人可以提出拒绝履行义务的抗辩,除非义务人自愿履行。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二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
-
如何应对离婚诉讼中不分割财产的情况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17一方起诉后,另一方往往会闻风而动,转移家庭共同财产。因此,在起诉前,先不要打草惊蛇,先不露声色地将夫妻共同财产的相关证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比如,公司股东出资或权证的收集、相关财务报表的收集、存折的开户行、账号、另一方股市的股东账号、房屋产权证的复印件、贵重金银首饰的保护,家庭共同财产的发票或录像等。在必要时,甚至可以采用诉讼保全的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知道了银行的用户名和账号,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
-
如何应对网贷逾期1天被起诉的情况江苏在线咨询 2024-11-12在对方提起诉讼后,法院通常不会立即安排开庭审理或直接下达判决。一般来说,还需要一段时间来等待。在这段时间内,双方都有权撤诉。在撤诉之前,建议积极与对方协商以达成一致,从而避免进一步的诉讼程序。 如果对方已经提起诉讼,您可以联系对方协商延期或重新分期确定新的还款计划。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对方也可以撤诉并取消起诉。
-
面对未收到欠条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四川在线咨询 2024-11-16拖欠工资可以通过提起劳动仲裁来维权。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经济补偿,并支付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赔偿金: 1. 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2. 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3. 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4.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