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诽谤罪法律时效是多久
法律依据明确规定,针对诽谤罪的追诉时效不再按照以下时限进行:首先,如果该犯罪行为所涉的法定最高刑罚低于五年有期徒刑,那么追诉时效将为五年;其次,若法定最高刑罚超过了五年,但未达到十年,则其追诉时效会被延长到十年;第三,如果法定最高刑罚为十年或更长,则追诉时效需延至十五年方能启动;最后,对于法定最高刑罚为无期徒刑甚至包括死刑的情况,追诉时效将长达二十年。然而,若在二十年后仍认为有必要对该案件提起诉讼,则须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批准方可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二、网络诽谤罪量刑标准
对于协助他人组织妇女甚至包括男性从事卖淫的事实而言,一个准确的定义就是指那些为主人翁实施了组织卖淫的犯罪活动提供便利、创建条件以及去除阻碍的具体行动。所以,这个罪名侵犯的直接对象是整个社会的治安管理秩序。
而组织卖淫本身则被认定为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尽管协助组织卖淫的行为并未直接涉及到组织他人进行卖淫,但是它们在帮助他人实施这些非法活动时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却不言而喻。尤其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有些协助者的行为方式极其恶劣,导致的严重社会影响和惨痛后果更是令人发指。
《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条
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引诱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卖淫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关于诽谤罪及其追诉时效的相关法条明确指出:对于情节轻微的诽谤罪行(刑期在五年以下),其法定的诉讼有效期为五年;而对于五年以上直至十年以下的刑罚则相应地将时效延长至十年;而对于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乃至死刑的罪犯,其诉讼时效更是长达十五年之久。然而,若时隔二十年仍需提起诉讼,则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批准方可进行。
-
网络诽谤的法律要件:构成诽谤罪
201人看过
-
什么是网络造谣诽谤和网络诽谤罪
322人看过
-
利用网络诽谤多少钱构成诽谤罪?
68人看过
-
网络诽谤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436人看过
-
网络恶意诽谤如何办诽谤罪有哪些法律规定
216人看过
-
网络诽谤是不是违法
325人看过
-
网络诽谤诽谤报警后法律有效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11-21律师解答 网络诽谤报警后有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若是行为人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会对其给予行政处罚,若是构成犯罪的,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诽谤罪是指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
网络诽谤罪追诉期多长时间新疆在线咨询 2022-08-03网络诽谤罪追诉期可参考《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自诉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
-
我国多会制定的网络诽谤罪网络诽谤罪怎么处罚?贵州在线咨询 2022-08-0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所以你要问网络诽谤罪如何处罚,我只能说,在中国,诽谤行为可能构成违反民法,诽谤行为人被追究民事责任;也可能违反刑法,构成犯罪,诽谤行为人要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诽谤行为既可能构成侵权(民事的),也可能构成犯罪(刑事的)。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
-
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贵州在线咨询 2023-03-05关于网络诽谤罪的司法解释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
-
网络诽谤怎样认定,如何认定网络诽谤罪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27在网络诽谤中,诽谤成立的要素之一,就是看诽谤者所选择的传达信息的方式是否属正常的、能够阻止第三人的接触的途径。我们可以假设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发出信息者所选择的途径是电子邮件,收件地址仅为某一人所知,是纯粹的私人邮箱;第二种情况也选择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但收件地址却可以为数个人,这可能是某个组织的人所共同拥有邮件址;第三种情况是制作成网页,可以供人们浏览等等。根据一般的法律判断,上述第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