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6月开始,反垄断风暴开始席卷汽车行业。从国家相关部门批露进口汽车的暴利现象,到公布主要汽车企业产品的零整比、公布十几家外资企业存在垄断现象、以及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小组突击查访某豪华品牌上海办事处,多名高管被约谈,办事处内多台电脑被强行检查、再到相关部门开出天价罚单、再到相关出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垄断,汽车行业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反垄断调查在中国尚属首次,也显示了政府促进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环境的决心。
反垄断重拳出击相关企业受重罚
2014年8月13日,反垄断调查首张罚单开出,湖北省物价局依据《反垄断法》对4家宝马经销商给予行政处罚。
8月20日,国家发改委对日本住友等八家零部件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8.3196亿元,对日本精工等四家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4.0344亿元,合计罚款12.354亿元。
9月10日,一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奥迪事业部被处以2.4858亿元罚款,同时被处罚的还有湖北8家奥迪经销商,罚款金额共2996万元。9月12日,上海市物价局中对克莱斯勒公司处以罚款3168.20万元,对克莱斯勒3家经销商处罚款共计人民币214.21万元。
面对突袭而来的反垄断调查,奔驰、克赖斯勒、捷豹、路虎等豪车企业纷纷降价回应,日产、本田、丰田等非豪车品牌产品也陆续作出降价响应。经过轰轰烈烈的反垄断调查,由垄断带来的恶果已初步得到抑制:一些进口车型的价格已有所下降,整车维修保养时所用的零配件价格也有下调,初步达到了反垄断的目的。
此次汽车行业遭受反垄断调查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进口汽车定价虚高,即消费者所诟病的天价进口车,一辆在国外市场一百万人民币的汽车到中国市场往往要高出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二是4S店的维修配件价格畸高,最高甚至达到12:1,等于拆掉新车按4S店报价卖零配件的钱,可以再买12辆新车。
汽车行业反垄断是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之所以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汽车行业反垄断行动,实际上也是在与国际接轨,从而促进汽车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在汽车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反垄断行动通常都比较严厉。
欧盟作为目前对于垄断行为制裁最严厉的地区,针对汽车品牌专营店暴露的行业垄断问题,采用了开放汽车销售形式。他们重新制定适应新行业环境的模式,将销售和维修完全分开,并且改革汽车销售办法,允许经销商多品牌授权经营。2005年欧洲出台《汽车销售服务新法规》,规鼓励专业化销售和维修,但不设品牌壁垒。
美国则主要借助经销商协会的力量进行反垄断,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NADA)从1917年成立之初就一直为争取经销商与整车厂商之间的平等关系而努力。它不仅直接推动汽车行业相关法律的建立健全,在美国爆发能源危机以及经济危机时,还积极游说政府为经销商争取支持,并在整车厂商与经销商利益产生冲突时,有效保证经销商的利益。随着经销商集团的发展壮大,他们已经具备了和整车厂商讨价还价的资本,令整车厂商失去了垄断的资本。
日本则通过允许平行进口汽车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平行进口汽车是指未获得国外汽车公司及在国内总经销商授权或许可而进口的原装正品汽车。
此外,日本在汽车销售方面的法规繁多,包括《汽车流通适用手册》、《汽车行业公平竞争规约》等。在制度安排下,日本的整车厂商与独立销售商的利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合作期长达数十年,既避免恶性竞争,也保证了渠道对品牌的忠诚度。
反垄断效果初显将法规化和常态化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此次反垄断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战果:
一是整车售价降低。豪车降价引发B级车降价,B级车降价引发A级车降价,从长远来看,反垄断引发的价格调整将会形成多米诺效应,随着更多品牌针对旗下车型进行价格调整,将会引发同级车市场的价格传导,进一步拉低整体汽车售价;从零部件价格下调看,长期将有望引发供货商价格的调整,打破汽车厂家对原厂配件的种种限制,进一步促进整体售后市场的开放。最终,中国消费者将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相同的车型和服务。
二是经销商的地位将相对提升。2014年年末爆发的大规模经销商和厂家反目事件,主要就是因为经销商在和厂家的对话中完全处于弱势。随着反垄断的深入,经销商的地位将相对提升,议价能力提高,厂家和经销商之间一些不合理不平等的条款将有望得到改变,当然,要完全摆脱整车厂的约束还为时过早。
三是后服务市场面临显著机遇,随着反垄断的深入,后服务尤其是独立第三方后服务市场将获得成长空间。
四是提升了消费者的反垄断意识。此次一汽大众、克莱斯勒被调查,源头都是消费者举报。也就是说,反垄断并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需要消费者的参与。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对于商家的恶意垄断消费者并不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反垄断将法治化和常态化机制比大棒更重要
要真正破除汽车行业的垄断,除了重罚,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制约汽车企业形成垄断的机制,机制比大棒更重要。监管部门也试图通过此番反垄断风暴,借机推动新的制度建设,以便从长效机制上巩固来之不易的阶段性反垄断成果。
8月1日,工商总局发布了《工商总局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8月底,上海市政府官网发布《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4—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提出推动自贸试验区内平行进口汽车政策试点,1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优化进口环节管理,加紧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
如此频繁的法规发布都是试图从三个方面切断垄断之源:一是打破总经销商制度,破除经销商对厂家的依附关系,二是打破品牌专卖界限:以进口车为例,就要引进自由贸易商,打破跨国车企独家垄断进口车源的局面;三是破除配件渠道垄断:原厂件和同质配件自由在市场流通。
当然,我国的反垄断事业还只是刚刚起步,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汽车市场竞争环境,还任重而道远。
-
汽车行业反垄断调查应更加法制化
62人看过
-
反价格垄断,更要反垄断本身
482人看过
-
反垄断更要靠市场
289人看过
-
反垄断要更“接地气”
188人看过
-
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
143人看过
-
汽车线束制造商卷入国际反垄断调查
290人看过
垄断是指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独立的大企业或少数大企业对相应部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独占或联合控制的行为。 我国《反垄断法》对经营者垄断行为进行了相应处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 更多>
-
反垄断是反一切垄断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3-04-25反垄断并不是反一切垄断,反垄断是禁止垄断和贸易限制的行为。是当一个公司的营销呈现垄断或有垄断趋势的时候,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所采取的一种干预手段。 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国内市场的垄断和竞争,准确把握国内的市场结构,更要把握国际市场结构。在国内特定市场准入开放的前提下,即便国内市场上存在高度集中(甚至是绝对支配)也不应当视为垄断。在不存在 进入障碍的情况下,绝对的支配地位只能是一种短
-
反垄断行为中的垄断法规制有哪些湖南在线咨询 2023-01-15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有4种: 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4.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
反垄断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的涉嫌垄断行为的处理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05答: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的涉嫌垄断行为,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中止调查。中止调查的决定应当载明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的具体内容。 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中止调查的,应当对经营者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监督。经营者履行承诺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终止调查。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恢复调查:
-
反垄断执法机构哪些备案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6-11一、反垄断执法机构 反垄断执法机构是指专门从事反垄断执法工作,或以反垄断执法为主要职责的,拥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和组织结构的行政机构。 因为市场经济国家配置社会资源的根本手段和基本方式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秩序是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经济秩序,反垄断执法机构便在市场经济国家有着很大的独立性和很高的地位。 目前,我国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是指国家工商局(负责非价格垄断协议、非价格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
-
反垄断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12答:《反垄断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垄断协议包括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一般不具有竞争关系)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垄断协议不仅包括书面形式的协议、决定,也包括口头形式的协议、决定;时,还包括既没有书面协议,也没有口头协议,但采取了步调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