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有诉讼纠纷未结案能否清算
按照法律规定的情况,只要满足破产条件的话,如果企业法人没有能力清偿到期的债务,企业法人严重缺乏清偿债务能力的话,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如果债务人具有不能清偿到期的债务的情况,相关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是破产的申请。
另外,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企业法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此外,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诉讼需要被中止。直到管理人接管债务人财产后,诉讼才继续进行。根据《企业破产法》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已经开始但是没有结束的跟债务人相关的民事诉讼或者仲裁需要被中止,诉讼或者仲裁继续进行的话,需要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后。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如果债务人要提请民事诉讼,除了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没有其他渠道。
《企业破产法》
第十条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日内通知债务人。债务人对申请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人民法院的通知之日起七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应当自异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裁定是否受理。
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破产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裁定是否受理。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前两款规定的裁定受理期限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
二、公司破产的程序
1、破产清算程序。
公司如果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那么公司的债权人或债务人要向公司所在地的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在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后,公司才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2、成立清算组。
公司在进入破产程序后,人民法院会在宣告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公司资产。
3、破产企业被全面接管。
清算组正式成立,便正式替代破产企业进行运作,对破产企业进行全面接管。
4、破产企业的财务审计。
对破产企业的财务进行审计:破产企业公司的基本情况,例如注册登记情况、股东情况及股权比例情况,破产企业财务人员情况和变动情况,帐目记录情况,财务审批情况等。
5、破产财产的清算。
6、制定破产财产分配方案。
7、制定破产清算报告。
8、将破产企业的相关登记情况注销掉,向法院提请终结破产程序,在清算组正式撤销后,清算程序终结。
-
公司清算纠纷是否预交诉讼费
334人看过
-
有劳动纠纷公司能否清算
214人看过
-
有限公司执照吊销后未依法清算纠纷案
265人看过
-
解散公司诉讼案件和公司清算纠纷的律师费是多少
210人看过
-
诉讼时效与未结算工程纠纷
432人看过
-
公司清算纠纷以什么案由立案
110人看过
债权人是债的主体之一,债的主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是指有权请求对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人。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必须是特定的。债权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更多>
-
有劳动纠纷公司能否清算贵州在线咨询 2022-06-13有劳动纠纷公司可以进行清算。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八条: 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以及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歇业,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依法将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如果在劳动争议过程中企业已进入清算阶段,则劳动者应将清算组作为争议的主体。根据最高
-
公司清算纠纷是否预交诉讼,法律上有哪些规定山东在线咨询 2023-08-12公司清算纠纷是否预交诉讼费要看是原告还是被告。一般情况下由原告缴纳。但是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仲裁机构依法作出的裁决和调解书,应当缴纳申请费。
-
公司关于清算公司可否进行诉讼江西在线咨询 2022-05-13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公司清算期间可以进行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十条: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已经开始而尚未终结的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或者仲裁应当中止;在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后,该诉讼或者仲裁继续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十一条: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只能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
-
公司关联未结案诉讼,股东是否有责任连带?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031.隐名与显名股东、其他股东及之间当事人对股东资格有明确的协议约定,公司内部股东知道或应当知道这一事实,隐名股东在事实上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资产收益,已实际以股东身份行使权利,应确认其股东资格,保护其应有的股东权益,对内承担法定股东责任。若双方未约定实际出资人为股东或者承担投资风险,且实际出资人也未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管理或者未实际享受股东权利的,显名股东实际行使和操纵因隐名股东出资带来的股东受益,公
-
公司清算问题是否参加诉讼有效青海在线咨询 2022-06-11有。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解除清算时,清算组侵犯了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可以在三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利益。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