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之所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是因为不少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是发明者辛勤汗水和独有智慧凝聚而成,它们很可能成为创新之源,保护专利某种意义上就是保护创新,发展生产力。但专利又是把双刃剑,如果授予不当,使公知的毫无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东西登堂入室,让本应被法律摒弃之物披上法律的外衣。更可怕的是,如果这种专利的持有人借此发威,打压同行,垄断市场,则完全背离了专利保护制度的初衷,反而成为阻碍创新,破坏生产的邪恶之力。
法院在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审理中,常遇到类似问题专利。纵观此类问题的出现,缘于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模式。我国专利法规定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只需进行初步审查,而不进行实质性审查。
所谓的初步审查实际上就相当于登记制,即只要形式上符合专利法有关条款的要求,专利局不对其进行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实质性审查即可授权。故专利权人利用了我国专利授权制度的这一漏洞,而获得合法授权,使得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不当扩大,因而直接侵害了第三人及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将妨碍新技术的推广与发展,与设立专利制度的初衷相悖。但外观设计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不进行实质审查,不仅是我国,而且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这一方式在节约社会公共资源的同时,必然带来良莠不齐的情形。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法院作为司法审判机关,对缺乏新颖性、创造性的专利又无权理涉。正因为专利授权制度的这一漏洞,使问题专利得以生存,并损害公众利益。面对如此境况,
笔者认为,法院若在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审理中发现此类问题专利(涉案专利权有问题)应及时以发函形式通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或与之建立信息互通渠道,以启动专利复查程序,加大无效宣告的审查力度,及时剔除问题专利,净化专利环境,推动技术的创新,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借专利法修改之际建立此类互通机制,以完善专利制度。
-
解决恶意诉讼的策略
53人看过
-
"诉讼终结:探讨解决之道"
102人看过
-
从法律视角看网贷恶意催收的解决之道
120人看过
-
专利法之专利侵权的认定及解决
55人看过
-
法院发现恶意诉讼会如何解决
375人看过
-
撤销权之诉恶意转移资产,如何解决
238人看过
恶意诉讼是指行为人明知没有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故意提起诉讼的行为。 恶意诉讼的一般表现主要有,一是恶意选择法院管辖和管辖法院,二是恶意诉前保全和诉讼保全,三是冒用他人名义为提起诉讼做准备,四是恶意制造诉... 更多>
-
专利权恶意诉讼与专利侵权的区别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12专利侵权被告以原告的专利权已经超过保护期、已经被权利人放弃、已经被中国专利局撤销或者已经被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无效进行抗辩的,就是专利权滥用抗辩。 原告恶意取得专利权,并滥用专利权进行侵权诉讼就是专利权恶意诉讼。恶意取得专利权,是指将明知不应当获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故意采取规避法律或者不正当手段获得了专利权,在恶意诉讼的认定中,当事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是最关键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获得不正当利益或制止他
-
恶意专利侵权诉讼时效是多少年?浙江在线咨询 2021-04-15根据《专利法》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1、超过二年的起诉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往往是连续的,有时甚至是断断续续的。权利超过二年起诉的,法院判决被告停止侵权,并支付起诉之日前推算二年内的侵权损害赔偿数额,这种判决应满足两个前提条件:起诉时侵权行为仍在继续;起诉时专利权仍在有效期内。2、授权前的发明技术使用费发明专利的特殊之处是,授权前的
-
什么是专利权滥用抗辩?什么是专利权恶意诉讼?陕西在线咨询 2023-06-12专利侵权被告以原告的专利权已经超过保护期、已经被权利人放弃、已经被中国专利局撤销或者已经被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无效进行抗辩的,就是专利权滥用抗辩。 原告恶意取得专利权,并滥用专利权进行侵权诉讼就是专利权恶意诉讼。恶意取得专利权,是指将明知不应当获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故意采取规避法律或者不正当手段获得了专利权,在恶意诉讼的认定中,当事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是最关键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获得不正当利益或制止他
-
撤销权之诉恶意转移资产,如何解决天津在线咨询 2021-09-28债务人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是为了逃避债权人的债权,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同时也是法律严令禁止的,遇见债权人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撤销权之诉,维护自己的合法债权。“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造成人民法院无法执行的”,即属于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 对此行为,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
-
招投标中如何解决恶意投诉之间的问题?四川在线咨询 2023-10-24招标方需要慎重对待恶意投诉问题,要认真核查线索,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发布招标公告之前,招标方要进行内部评审,要留下评审纪要以供后期核查。投标方中标之后,要在一个月内签订书面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