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假规定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28 22:41:05 367 人看过

婚丧假的规定如下:

一、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

二、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三、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

什么是“婚丧假”

婚丧假,是指劳动者本人结婚以及劳动者的直系亲属死亡时依法享受的假期。婚丧假期间由用人单位如数支付劳动报酬。

职工享受婚假的前提是,达到民法典规定的结婚年龄,且与配偶正式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丧假享有的条件是,职工的直系亲属死亡。

所谓直系亲属,是指职工的父母、配偶、子女。此外,对请丧假范围的划定,有的地方规定除直系亲属死亡时可给丧假外,岳父母和公婆死亡时也可给予丧假。

《劳动法》第五十一条,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09日 09:3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丧假相关文章
  • 婚丧假国家规定几天
    一、婚丧假国家规定几天婚丧假国家规定一般酌情给予一至三天,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丧假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二、婚丧假扣钱吗婚丧假不会扣钱。职员请丧假不会被扣工资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国家目前只是对国有企业的丧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民营企业并未做出规定,所以民营企业是否会扣工资看每个公司的规定。三、丧假直系亲属包括哪些丧假直系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岳父母或者公婆过世,也列入可享受丧假的范围。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单位也将祖辈
    2023-06-05
    190人看过
  • 婚丧假的规定有哪些
    职工享受婚假的前提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且与配偶正式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丧假的条件是,职工的直系亲属死亡。《关于国营企业请婚丧假和路程假的规定》,直系亲属是指父母、配偶及子女。但有的地方规定,岳父母和公婆死亡时也给予丧假。《关于国营企业请婚丧假和路程假的规定》规定,职工本人结婚或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及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1-3天的婚丧假。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的,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路程假,但是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目前国家尚未对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婚丧假作出具体的规定,只是地方性规定。婚丧假的待遇。根据《关于国营企业请婚丧假和路程假的规定》,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1-3天),职工的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超过三天以上的,国家尚无明确计发标准,只有地方性规定。
    2023-05-03
    327人看过
  • 最新婚丧假国家规定
    国家关于职工婚丧假的规定: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申请婚丧假;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本人需要去外地料理丧事的,用人单位另给予路程假;职工依法享受婚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给职工工资;其他。一、奔丧假期的规定是什么奔丧假期的规定为一到三天。员工本人结婚或者直系亲属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经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如果员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个地方工作,员工在其他地方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员工本人到其他地方进行葬礼,可以根据距离给予距离假期。经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工资照发,途中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行承担。二、爷爷去世是否有丧假爷爷去世没有丧假。直系亲属的丧假为三天,丧假的直系亲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根据法律和法规规定,劳动者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
    2023-04-07
    72人看过
  • 最新婚丧假国家规定
    国家关于职工婚丧假的规定: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申请婚丧假;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本人需要去外地料理丧事的,用人单位另给予路程假;职工依法享受婚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给职工工资;其他。婚丧假国家规定是多久20212021年婚丧假国家规定一般是有三天,因为根据《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规定,婚丧假是劳动者享有的法定假,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劳动者在婚丧假期间享受带薪假期,也就是工资照常支付。《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第一条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
    2023-07-28
    461人看过
  • 最新婚丧假国家规定
    国家关于职工婚丧假的规定: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申请婚丧假;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本人需要去外地料理丧事的,用人单位另给予路程假;职工依法享受婚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给职工工资;其他。婚丧假国家规定是多久20212021年婚丧假国家规定一般是有三天,因为根据《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规定,婚丧假是劳动者享有的法定假,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劳动者在婚丧假期间享受带薪假期,也就是工资照常支付。《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第一条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
    2023-07-28
    334人看过
  • 上海婚丧假动迁假待遇规定
    婚丧假动迁假待遇规定项目婚假丧假(父母、配偶、子女、岳父母、公婆死亡)动迁假(凭区县房管的证明)假期3天(符合晚婚年龄的夫妻增加婚假一周共十天)1—3天2天路程假根据路程远近另给待遇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内,企业应按其所在岗位(职位)正常出勤的工资的70%支付工资,途中的车船费等自理。公假规定文件1、(80)劳总薪字9号;2、沪劳资发(87)130号;3、2004年4月15日《上海市上海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023-04-22
    370人看过
换一批
#员工权益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丧假
    词条

    丧假指的是根据原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规定》,国有企业职工的直系亲属死亡时,企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给予职工1-3天的丧假。直系亲属, 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如配偶、父母、子女。 如果... 更多>

    #丧假
    相关咨询
    • 教师婚丧假婚丧假的规定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3-16
      1、教师的产假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2、婚丧假的规定:《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80]劳总薪字29号、[80]财企字41号〉一、职工本人结婚
    • 婚丧假怎么算婚丧假规定
      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09
      一、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 二、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三、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
    • 婚丧假规定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11
      一、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 二、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三、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
    • 婚假丧假的规定
      海南在线咨询 2022-12-03
      一、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 二、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三、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
    • 婚假丧假产假规定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8-07
      每一地方稍有不同,但权利本身已规定在劳动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内。请咨询当地计生、劳动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