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上发别人隐私,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散布他人隐私将面临多种法律责任之制裁:
首先是行政责任,根据相关法规,轻则需接受五日以内的监禁或缴纳五百元以下罚款的惩罚;若情况较为严重,则有可能被判处五日到十日的监禁,并且附带罚缴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其次是民事责任,当事方可要求侵权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同时还须赔偿造成的相应经济损失。
最后也是最为严重的刑事责任,如果某个行为人恶意地出售或提供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情报,情节严重的话,他将会涉嫌犯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旦罪名成立,通常会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是拘役的惩罚,同时也可能需要支付罚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二、网上发布不实言论需承担什么责任
在互联网上肆意散发流言蜚语将承担以下几种法律责任:
首先,民事责任方面,行为人需要为自己的不当行径付出代价,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侵害、恢复受害方名誉、消除其不良影响以及向对方公开致歉并予以相应赔偿损失等。
其次,针对较为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在事先得知编造的恐怖信息属于虚构内容后仍选择故意传播,给社会公共秩序带来严重干扰,那么他将会被判定犯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会受到相关刑法制裁。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侵犯别人隐私权责任怎么承担
248人看过
-
不雅照发网上法律上承担什么责任
59人看过
-
侵犯他人隐私权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以及怎么算侵犯他人隐私权?
193人看过
-
承担泄露他人隐私的责任是什么?
241人看过
-
网上传播他人隐私有什么责任
132人看过
-
拍照偷拍她人隐私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382人看过
-
酒店的私密隐私问题要承担法律责任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2-08-28所谓隐私,指不愿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隐私权的特征有: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隐私权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
-
网上发布别人的隐私是什么罪四川在线咨询 2024-09-01直接投诉投诉维权,私自公布他人电话泄露他人隐私,发布虚假信息诽谤他人,均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1、《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2、虽有捏造事实诽
-
盗取个人隐私信息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台湾在线咨询 2021-10-14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本罪因刑法修正案九出台,该罪已经被取消,并变更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1],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1、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
-
-
医生侵害病人隐私权承担法律责任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3-09-101、侵犯隐私权是民事责任。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隐私权】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隐私权侵害行为】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