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
根据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Σ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这种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会发生Σ害社会的结果,也包括明知可能会发生Σ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Σ害结果的发生。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Σ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这种Σ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希望Σ害结果发生和放任Σ害结果发生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刑法上通常说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Σ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Σ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结果发不发生,都不Υ背行为人的意志。我国刑法ˆ有直接使用“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概念,但在对故意犯罪的规定中,对这两种心理差别是作出规定的。区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决定量刑,具有一定意义。
在司法实践中,“希望”要比“放任”的主观恶性更大。对前者的处罚也就更重
故意犯罪的分类
直接故意犯罪
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Σ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直接故意犯罪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Σ害社会的结果,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首先,此处的“会发生”包括必然发生和可能发生两种情况。其次,这里的Σ害结果是相对确定的结果。再次,某些直接故意犯罪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一些特定事实。
2、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Σ害结果持希望其发生的态度,是成立直接故意犯罪的关键。即行为人积极追求Σ害结果的发生,发生Σ害结果是行为人实施Σ害行为所直接追求的目的。希望发生的Σ害结果与其明知会发生的结果须同一。
3、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具有明确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行为人想通过自己的行为促使Σ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愿望。这与行为人希望Σ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是一致的。
4、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倾向是单向的。即要Σ害结果发生,一旦Σ害结果ˆ发生,是Υ背行为人的心愿的。
间接故意犯罪
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Σ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其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须持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对明知可能发生的结果既不是希望其发生,也不是希望其不发生,而是任其自然,发生不发生都无所;。
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Σ害结果,仅限于明知“可能发生”一种情况。
3、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目的,因为放任Σ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与犯罪目的追求Σ害结果发生的要求不相符。
4、间接故意犯罪只有构成与不构成之分,而不存在完成与否的问题。
故意犯罪的形态
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
犯罪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的标准从根本上说看行为是否齐备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因不同类型的犯罪法律设定的构成要件要求有所不同,所以既遂的判断标准也不应具体分析,大致说来,主要是结果犯、Σ险犯、行为犯以及举动犯,对既遂各有不同的标准。
*行为犯,只要实施了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Σ害行为,即构成犯罪既遂。
*Σ险犯,以刑法分则规定的足以造成某种严重后果的Σ险的出现为犯罪既遂。
*结果犯,以刑法分则规定的Σ害结果的出现为犯罪既遂。
对既遂犯直接按照刑法分则有关条文的规定处罚。
故意犯罪δ完成形态的比较
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可能形成故意犯罪形态。例如,某甲因与某乙有仇,而产生了杀害某乙的犯意,但经过反复考虑后打消了杀害某乙的犯意。由于仅有犯意并不构成犯罪,故犯意的产生不处于犯罪过程中,因此,某甲打消犯意的情形,不是故意犯罪形态。再如,某丙盗窃了某丁的财物,数日后又自动将所盗财物返还给某丁。这是犯罪既遂后所实施的行为,也不是故意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止下来所呈现的状态,这种停止不是暂时性的停顿,而是结局性的停止,即该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因此,故意犯罪形态,是静止的犯罪行为状态,而不是运动的犯罪行为状态。就同一犯罪行为而言,出现了一种δ完成形态后,不可能再出现另一种犯罪形态。故意犯罪形态不是就犯罪行为的某一部分而言,而是就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整体而言。不能认为一个人实施的一个犯罪中一部分是此犯罪形态,而另一部分是彼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ˆ有犯罪目的,不可能为犯罪实施预备行为;ˆ有出现Σ害结果时,不可能成立过失犯罪。所以,过失犯罪ˆ有犯罪预备、犯罪δ遂与犯罪中止形态。由于过失犯罪ˆ有δ遂,也ˆ有必要肯定其有犯罪既遂。所以,对于过失犯罪而言,只有成立与否的问题,而ˆ有既遂与δ遂的问题。间接故意犯罪,也不可能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在ˆ有发生Σ害结果的情况下,也难以认定行为人有间接故意。所以,通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犯罪预备、犯罪δ遂与犯罪中止形态。基于同样的理由,间接故意犯罪只有成立与否的问题,而ˆ有既遂与δ遂的问题。因此,一般认为,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故意犯罪形态。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面解读
232人看过
-
公证法全面解读
114人看过
-
交通事故认定书最全面解读
288人看过
-
五险两金全面解读
271人看过
-
使用权房全面解读
433人看过
-
离婚程序全面解读
431人看过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
———全面解读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25《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总理A二00二年四月四日根据第351号国务院令公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新华社14日受权全文播发这个条例。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分总则、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罚则、附则共7章、63条。新条例全文看清楚》》
-
全面二孩政策解读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22允许“二孩”而不是“二胎”,例如已经生育双胞胎的夫妻就不能再次生育。经过单独二孩放开到如今普遍允许二孩的过渡,“到现在这个时点发布调整,很重要的原因是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五中全会恰逢其时讨论十三五规划,两个节点交汇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利好的政策出台。”从双独家庭生二孩,到单独家庭生二孩,再到现在的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调整虽然是渐进式的,但间隔时间不长,表明政策的调整和推进态度很坚决。
-
物业全文解读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16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一个业主大会。物业管理区域由物业所在地县级物业主管部门会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物业的共用设施设备配置、建筑规模、社区建设等因素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应当征求居民委员会的意见。新建住宅区,包括分期建设或者两个以上单位开发建设的住宅区,拥有共同的配套设施设备的,应当划分为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旧城区规划范围内新开发建设的住宅,与周边原有住宅区房屋相毗连的,经相关业主同意,可
-
故意伤害罪特别残忍手段怎样解读?安徽在线咨询 2022-12-19从审判实践来看,将那些采用锐器、剧烈腐蚀物等毁人容貌、挖人眼睛、割人耳鼻、砍人手足等残损他人身体的行为,认定为“手段特别残忍”应当是合乎立法本意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认定故意伤害手段是否属于特别残忍的问题上,决不能以出现的伤害后果是否特别严重来反推伤害的手段是否残忍,伤害后果严重并不意味着伤害手段就是特别残忍。如果只看到伤害后果特别严重,而不另外分析其伤害手段是否属于特别残忍,不加区分地一律认定为
-
两高经济犯罪司法解释解读贵州在线咨询 2023-07-29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三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具有本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受贿数额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具有本解释第一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