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按照规定使用林木良种造林的项目,未使用良种造林面积在50%以下的,取消当年良种补贴资金,并扣减该项目下一年度50%的投资,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2、未按照规定使用林木良种造林的项目,未使用良种造林面积达50%以上的,取消当年良种补贴资金,并取消该项目下一年度的投资,处以500元至1000元罚款。
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相关制度
1.查处分离制度。将生态环境执法的调查、审核、决定、执行等职能进行相对分离,使执法权力分段行使,执法人员相互监督,建立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
2.执法回避制度。执法人员与其所管理事项或者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平公正处理的,不得参与相关案件的调查和处理。
3.执法公示制度。强化事前、事后公开,向社会主动公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政执法决定等信息。规范事中公示,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要主动表明身份,接受社会监督。
4.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立案、调查、审查、决定、执行程序以及执法时间、地点、对象、事实、结果等做出详细记录,并全面系统归档保存,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5.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引发社会风险,直接关系行政相对人或第三人重大权益,经过听证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以及案件情况疑难复杂、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的案件,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严格法制审核。
6.案卷评查制度。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可以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对下级生态环境部门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将案卷质量高低作为衡量执法水平的重要依据。
7.执法统计制度。对本机构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情况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统计,认真分析执法统计信息,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注重分析成果的应用。
8.裁量判例制度。生态环境部门可以针对常见环境违法行为,确定一批自由裁量权尺度把握适当的典型案例,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提供参照。
总体来讲,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适用应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并且指导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适用和监督,有效的防范执法风险,裁量规则和基准,应及时、全面贯彻落实出台或修订法律法规规定,对违法行为对应的有处罚幅度的法律责任条款能做到基本全覆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
自由裁量权衡量标准
469人看过
-
2021年车船税缴纳标准公布
230人看过
-
怎样向社会公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465人看过
-
法院公布最新婚姻自由罪量刑标准
449人看过
-
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标准
460人看过
-
自由裁量标准对行政处罚的影响
269人看过
受到罚款处罚的人应当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被处五十元以下罚款,被处人对罚款无异议的。 (二)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本法的... 更多>
-
基准自由裁量权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18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基准: 第一,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公正、善意、合乎情理; 第二,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仅为正当目的; 第三,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合乎法的目的; 第四,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 第三条行使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正当原则,符合立法目的; (二)平等原则,同等情况下同等对待被处罚对象; (三)过罚相当原则,处罚种类和处罚幅
-
林业刑事处罚裁量权基准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21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收购的盗伐、滥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收购林木的价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环保部自由裁量标准台湾在线咨询 2021-12-18环保部自由裁量标准是指对环境问题执法过程中一种腐败现象。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条件、自行选择行为方式和自由做出行政决定的权力,其实质是行政机关依据一定的制度标准和价值取向进行行为选择的一个过程。自由裁量权没有统一的基准,各市县自行制定裁量标准。
-
交通执法自由裁量标准广西在线咨询 2021-12-15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综合考虑违法情节、违法手段、社会危害后果等因素,对拟适用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进行综合裁量的权限。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国务院关于规范行政执法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环节。
-
林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如何处罚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101、生产、经营假、劣林木种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细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