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有一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虽然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但事实上,用人单位往往在经济、物质、社会资源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国家对劳动者进行了特殊保护,对发生劳动争议的,特别强调和解、调解、仲裁,以化解矛盾,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但是,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仲裁委员会,在对劳动争议进行仲裁时,其不是作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也不是与劳动争议有利害关系的一方,因此,劳动争议中的当事人不能因为不服仲裁裁决而起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或者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起诉对象应当是用人单位、劳动者。也就说,用人单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劳动者,劳动者可以起诉用人单位,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都不能起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受理劳动争议案件、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
劳动仲裁会是劳动争议的法定前置程序受理和处理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劳动仲裁申请书;
2、劳动关系证明,如劳动合同,工资单等;
3、劳动纠纷证明,比如没发工资,就找证据证明没发工资,工伤就找证据证明存在工伤,等等;
4、身份证明,你自己的身份证明,如身份证,用人单位证明,比如工商登记资料;
5、申请劳动仲裁是免费的。
-
劳动争议案件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
304人看过
-
劳动仲裁委员会可以当庭宣布仲裁结果吗
348人看过
-
当事人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什么仲裁?
172人看过
-
当事人提出仲裁时,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办理程序是什么?
344人看过
-
劳动仲裁委追加当事人程序
276人看过
-
比较劳动人事委员会和劳动仲裁的区别
151人看过
仲裁,是指将争议提交给争议之外中立的第三方,由其对当事人的纠纷居中调解,并作出裁断的行为。根据适用对象不同,仲裁可分为民商事仲裁、海事仲裁、国际争端仲裁等。劳动争议仲裁是仲裁制度中的一种,旨在解决劳动纠纷。劳动争议仲裁既具有仲裁制度共有的某... 更多>
-
仲裁委员会如何确定劳动争议当事人辽宁在线咨询 2022-05-08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1、劳动仲裁申请书2、劳动关系证明,如劳动合同,工资单等3、劳动纠纷证明,比如没发工资,就找证据证明没发
-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不受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1-15劳动争议的主体不合格是指双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一般主体不合格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人单位不具备用工资格,即用人单位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另一种情况是,虽然你们双方的主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主体范围,但你们的法律关系不是劳动合同关系,所以不属于劳动争
-
劳动仲裁委员会可以当庭宣布仲裁结果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4-09-18咱们说呢,劳动仲裁庭其实也可以当庭宣布结果哒,但是大部分时候他们还是会选择过几天再告诉大家结果。这个不管是劳动仲裁委员会还是法院,都会这么做的。你想想看,他们在法庭上忙着了解案情,听听双方的说法之后,还得整理一下所有的信息,还要仔细研究法律方面的问题呢,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做出决定?所以,基本上没有哪个地方会选择当场告诉你们结果的。
-
劳动仲裁申请需要去当地的仲裁委员会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2-07-22必须书面申请,不可以电话申请。不需要本人去,可以请人代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八条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
-
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劳动仲裁委员会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和劳务仲裁北京在线咨询 2022-03-0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