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工伤申请不受理。如果死亡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未领取任何形式的养老金,需要先到法院确认劳动关系才能申请工伤认定。
2.确认是工亡后,相关的补偿各地的标准都有所差别,还要考虑工亡人员是否有需要抚养的其他人员。
相关资料
一、工伤死亡赔付多少钱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二、工伤赔偿纠纷怎么解决
工伤,又称为产业伤害、职业伤害、工业伤害、工作伤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可以双方私下签订和解协议,此协议视为民事合同,双方有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若双方经劳动仲裁委会调解签订调解协议,这时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若一方不履行则可直接申请书法院强制执行。
首先区分是工伤纠纷还是雇佣损害赔偿案件。两者的赔偿程序和标准有较大的区别,导致的赔偿金额也有差距。属于劳动纠纷应先申请工伤认定,再依法申请作出劳动能力鉴定,就鉴定结论要求赔偿,协商不成的提起劳动仲裁。(要有劳动关系证明才可以按照工伤处理)工伤的赔偿依据是本人工资和社平工资,起诉的被告是单位。
而属于临时性的劳务、雇佣行为,由雇主承担一定赔偿责任,协商不成可以直接起诉要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
63岁车祸致死赔多少钱
331人看过
-
53意外去世工伤能赔多少
304人看过
-
交通事故导致63岁老人受伤能赔多少钱
422人看过
-
58岁车祸去世要赔偿多少钱
263人看过
-
63岁工地身亡法定赔款多少
138人看过
-
因工去世重庆工伤赔偿标准2024年是多少
190人看过
鉴定结论又称鉴定意见,是证据的一种。鉴定意见是鉴定人在诉讼中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分析后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是一种独立的证据。 如法医鉴定、指纹鉴定、笔迹鉴定、化学物品鉴定、精神病鉴定等。鉴定意见是传来证据,是由鉴定机... 更多>
-
教师因工伤去世能获得多少赔偿?海南在线咨询 2024-11-07教师工伤身故的赔偿包括三项内容:丧葬补助金、抚养家属慰问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这些赔偿的具体金额会根据员工的工资、所在地区的平均薪酬以及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进行综合计算。例如,丧葬补助金通常是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的六个月之数,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则按照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来计算。
-
丈夫因工伤去世可以找谁索赔江西在线咨询 2022-02-03很高兴你对律师的信任。我也是四川荣县的,是你的老乡吧。根据你提供的情况看,你丈夫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工作原因受伤死亡。按照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他的死亡是明显的工伤死亡。他死亡后,你作为他的近亲属享有以下权利:1、你丈夫的丧葬费;2、工亡补助金;3、被扶养人(他的未成年人子女、他的丧失劳动能力、年老父母)抚恤金;4、你及其他处理该事故的必要的差旅费。你可以直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向劳动部
-
63岁去世的能退社保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211,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里的钱,可以由死亡者的直系亲属或者法定继承人领取。2,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
-
-
60岁老人去世身亡能得到多少工伤赔偿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2-10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