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认合同效力有诉讼时效的问题吗
诉讼时效的起算问题,应以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开始计算,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从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开始计算。
因此,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仍应遵循此规定,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合同是否有效由人民法院通过判决或仲裁机构通过裁决确认,一方在起诉时合同效力并不确定,一方或双方也无权自行确定。因此当事人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主张权利,时效期间应从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计算。如企业之间的借款合同虽然无效,但时效的起算只能以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之次日为准,不能以银行款项借出之次日开始计算,也不能以出借人主张权利被借款人拒绝之次日开始计算,更不能以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无效之次日开始计算。
实践中不乏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无效之前不知道合同无效,因此仍期待合同履行而没有及时提出返还或赔偿的请求,此时权利人不知也不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时效期间不应开始计算。
二、撤销合同的诉讼时效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权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为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期限,也就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开始计算撤销权的行使期间。也就是说在这1年期限内,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必须行使其撤销权,否则,该当事人就失去了撤销合同的权利,那么当事人就必须接受合同的约束,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本规定中的“1年”是除斥期间,而不是诉讼时效。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内,不存在期间的中断或者中止的问题,这“1年”是一个不变的期间,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不能要求延长该期间。
三、哪些不适用诉讼时效
我国《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了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
1、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3、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4、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
确认诉讼时效需考虑合同效力吗?
358人看过
-
诉讼合同时效无效的问题
317人看过
-
合同问题的诉讼时效有几年
168人看过
-
合同效力失效的起诉时限问题
322人看过
-
有关确认之诉诉讼时效计算的问题解答
418人看过
-
询问合同无效的诉讼时效限制问题
379人看过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诉讼时效制度下确认协议效力问题的研究海南在线咨询 2024-12-09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效力的诉讼不属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制范畴。诉讼时效的客体为债权请求权,主要适用于给付之诉。并非所有实体请求权都可以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包括部分债权请求权亦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当事人(原告)请求法院对合同效力进行确认的,属于确认之诉,而非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主张债权请求权的给付之诉。确认之诉表现为当事人以提出请求的方式要求国家裁判机关对相关民事法律关系存在与否作出裁判,属
-
诉讼时效规定:如何确认合同效力天津在线咨询 2025-01-20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效力的诉讼不属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制范畴。诉讼时效的客体为债权请求权,主要适用于给付之诉。并非所有实体请求权都可以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包括部分债权请求权亦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当事人(原告)请求法院对合同效力进行确认的,属于确认之诉,而非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主张债权请求权的给付之诉。确认之诉表现为当事人以提出请求的方式要求国家裁判对相关民事法律关系存在与否作出裁判,属于程
-
诉讼确认合同效力会受时效性影响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23如果当事人订立了有重大误解的或显失公平的可撤销合同,当事人可以在自知道可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行使撤销权使合同归于无效。如果合同符合法定无效的情形的,是否适用时效,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过认定无效合同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典型判例,但在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适用时效。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
-
2022年要怎么确认合同效力的诉讼时效河南在线咨询 2022-11-15合同是否有效由人民法院通过判决或仲裁机构通过裁决确认,一方在起诉时合同效力并不确定,一方或双方也无权自行确定。因此当事人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主张权利,时效期间应从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计算三年。
-
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时效适用主合同时效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8-25确认合同无效的纠纷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即双方可以随时请求法院确认合同无效。法院判决合同无效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