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预付式消费陷阱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7 19:50:13 406 人看过

今年上半年,湖北全省各级消费者组织接到预付式消费投诉案件207件,平均每天超过一件。昨日,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发布今年第9号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谨防预付式消费陷阱。

省消委分析,207件预付式消费投诉案件,主要涉及美容、健身、加油、商场、干洗等行业,投诉内容主要为格式条款不公、店面转让损害持卡人利益、合同欺诈、店方携款潜逃、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省消委人士指出,目前我省预付式消费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消费券、购物券、健身卡、美容卡、加油卡等预付式消费方式非常流行。但由于市场发展过快、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以及部分经营者诚信缺失等原因,导致预付式消费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旦发生侵权事件,将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且一般金额较大,涉及人数众多。

省消委提醒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要全面了解经营者相关情况,尽量选择规模较大、市场信誉好的经营者。务必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不要轻信口头承诺。此外,要谨慎购卡,一次性投入不要过高,办卡时不要贪图便宜,对服务行业打折消费卡的购买更需注意,尽量不要购买服务周期性较长的消费预付卡。(记者甘勇、通讯员陈时忠、韩凤兰)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2日 16:2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承诺相关文章
  • 警惕格式条款中的陷阱
    合同,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买房时,购房人签订的大多是开发商或中介公司事先准备好的合同。如果购房人不仔细看,不对合同内容提出异议,就放心地在合同上签字,往往就会埋下隐患。张小姐就碰到了这样的事。数月前,她在A中介公司看中一套二手房,比合同,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买房时,购房人签订的大多是开发商或中介公司事先准备好的合同。如果购房人不仔细看,不对合同内容提出异议,就放心地在合同上签字,往往就会埋下隐患。张小姐就碰到了这样的事。数月前,她在A中介公司看中一套二手房,比较满意,遂由该公司服务人员带领看房。看房之前应服务人员的要求签署了一份看房单。服务人员介绍说,看房单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在工作时间内工作,并无法律上的意义,因此张小姐也就没有仔细看看房单上的内容就签了名,事后也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看房后张小姐虽对房屋情况比较满意,但由于房价较高,又不肯降价,所以没有谈成。
    2023-06-09
    160人看过
  • 中消协提醒警惕旅行“陷阱”
    暑期又是一些家长和学生出游的高峰时期,为避免游客因“零团费”、模糊条款等而受骗,中消协提醒广大参团旅游者,一定要签订旅游合同,还要警惕某些旅行社用“行程安排”表来充当合同……“旅游合同”是指消费者交付费用,旅行社提供旅游服务的合同。内容包括导游、景点、餐饮、娱乐等多项服务。消费者参团出游前,一定要与旅行社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一旦签订,就确立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万一在旅游过程中出现质量纠纷,合同既是证据,又是旅游行政部门、消协和法律机关裁决的依据。据中消协介绍,目前有些信誉差的旅行社在合同中做手脚,对旅行社应承担的责任条款模糊化,而对免责条款则一再扩大。此外,还有的旅行社故意不与游客签订合同,以“行程安排”表来代替合同。更有甚者,他们只给游客一张收据而没有合同,或仅凭一些传真上的简单描述来进行业务操作。中消协认为,游客对这些现象都要及时拒绝。拿到合同后别急于签字,一定要仔细阅读条款,发现对
    2023-06-07
    346人看过
  • 预付式消费交钱易退钱难,是消费陷阱吗
    携款“跑路”,设置“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我省严厉打击预付式消费违法违规行为主要针对商场、超市、餐饮、美容美发、洗染、健身、洗车等预付消费现象普遍、侵害消费者权益多发高发的行业和市场经营主体华声在线3月30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刘永涛)记者今天从湖南省市场监管局获悉,《预付式消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明确自即日起至5月10日,在全省消费维权领域集中开展预付式消费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预付式消费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预付式消费在为消费者带来实惠和便利的同时,日益成为消费投诉的热点问题。一些预付卡发卡经营者携款“跑路”、设置“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等坑害消费者行为屡见不鲜,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毒化社会风气,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方案》指出,本次行动主要针对商场、超市、餐饮、美容美发、洗染、健身、洗车等预付消费现象普遍、侵害消费者权益
    2023-04-27
    268人看过
  • 请警惕免费买房的陷阱
    问题1。问:对捐赠区域进行改造是否违法?A:业主关闭开发商捐赠或半捐赠的阳台、露台、设备房的情况非常普遍。只要不在规划审批范围内,业主或开发商后期对房屋进行的变更都属于“违法建设”,今后将按规划进行拆除整治。问:自由区改造后的违法建筑如何认定?A:对于开发商参与房屋交易的部分自由区域(如阳台、天井、花园部分),是否属于业主改造后的‘违法建筑’,还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对露台进行封顶等永久性改造,超出了规划许可的范围,无疑是违法的。可以建一个葡萄架或做一些装饰假山。问:买家如何规避风险?答:开发商在出售房屋时,应明确指出部分公共部位改造中存在的“违法建设”风险。面对开发商的免费面积,还是应该仔细检查。部分捐赠区域可能改变了规划设计,也可能是违法建设的。开发商交付房屋后,买受人将附属部分改为私人区域,可能违反原规划设计方案。解决办法是向开发商索要规划方案,并请专业人士对免费部分的设计进行检查,
    2023-05-08
    298人看过
  • 警惕买房三大陷阱
    对大多数市民来说,买房是一辈子的大事。如果稍有疏漏,对以后的居住很可能带来不便。因此,在选择楼盘、签订购房合同以及与房屋中介打交道时,都要慎之又慎,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容易疏漏的地方。小心配套虎头蛇尾配套设施虎头蛇尾是指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的配套设施在房屋销售时看似正常运作,实则难以完全达到的地方,这就需要购房者仔细识别。应对绝招:购房者应冷静分析楼盘的各种配套设施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如开发商许诺可提供免费交通车,那这种免费是永久的吗?二是调查楼盘宣传中的相关教育设施,比如小区幼儿园等是否已为教育部门所认可。三是看周围是否有替换的配套设施。合同空白处猫腻多一些购房合同中可能会有空白的地方。这为开发商作弊提供了条件。应对绝招:购房者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耐心看完全文,遇到空白处应填上自己应有权益的内容。如无需填写时,也应画上横线,防止对方在空白处私自填上对其有利
    2023-06-10
    143人看过
  • 警惕移民三大“陷阱”
    警惕移民三大陷阱无论是为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还是出于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抑或纯粹为了享受轻松闲适的生活,近两年,曾经只是极少数有钱人专利的投资移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但是,在求助于移民机构、移民顾问时,一些过于优厚的待遇却让他们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包办热门国家与前些年加拿大、澳洲、新西兰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同,近些年随着美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开放投资移民大门,国人在选择移民国家的问题上日益呈现多元化,而能够包办所有热门移民国家的机构竟也随之而来。无论是美澳加,还是德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只要客户有需求,移民顾问统统大包大揽。揭秘:消费者选择移民中介机构时,首先要认准有资质的公司。移民行业属于特殊行业,必须获得公安部门颁发的特许经营执照后才能够从事移民服务。而且,按规定这个执照必须悬挂在公司门口最显著的位置。对于消费者来说,一定要亲自到准备委托的这家机构做个实地考查,无论其办公环境
    2023-06-05
    284人看过
  • 警惕有奖竞猜陷阱
    阿拉善盟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警惕有奖竞猜陷阱。该消费警示中说,目前有一种通过电话信息台和手机短信息进行有奖竞猜的活动,观众只需回答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者猜测某项比赛结果,甚至无须回答任何问题,只要发送短信息、拨打信息台,就有机会参加阿拉善盟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警惕有奖竞猜陷阱。该消费警示中说,目前有一种通过电话信息台和手机短信息进行有奖竞猜的活动,观众只需回答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者猜测某项比赛结果,甚至无须回答任何问题,只要发送短信息、拨打信息台,就有机会参加抽奖,赢取奖品。据介绍,此类有奖竞猜活动,很少有公证机构参与,完全是组织者按照自定的程序、规则抽取中奖者,真正的赢家只能是信息费的收取者,即运营商、服务商、节目制作方。参与活动的人数越多,活动组织者赚取的信息费就越多。这种有奖竞猜活动的获奖人数一般不按比例设定,而是每次竞猜固定获奖人数,一次活动大多只出
    2023-06-08
    200人看过
  • 网购警惕诈骗陷阱
    如今,网上购物已然成为一种潮流,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物美价廉。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网购陷阱,让消费者上当受骗。乐亭民警提醒消费者警惕网上购物中的五种诈骗陷阱。陷阱一:制造虚假网络链接,植入木马。消费者与卖家商定价格后,卖家会发一个付款的网络链接,此链接却有可能被植入木马程序,买家应仔细区分链接是否为真正的购物网站,确认后方可付款。陷阱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目前,网上制假售假的现象较为常见,一些网店被各种假名牌充斥。陷阱三:大肆宣传、奖金诱惑。不法分子利用奖金或奖品诱惑消费者浏览其网站。一些网店还打出了攒积分换奖品的招牌,但其奖品最终还是要付费的。陷阱四:蓄意提升信誉值、迷惑消费者。许多消费者认为信用度高的网店,货物质量就有保障。然而,一些不良网店利用专门帮助卖家炒作信用的黑色产业链,提升信用度,人为炒高,欺骗消费者。陷阱五:利用银行卡诈骗钱财。网上交易一般为银行卡支付,不法分
    2023-06-07
    340人看过
  • 消费者购房时要警惕房产广告六大“陷阱”
    房产广告中有六大“陷阱”,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注意:一、销售价格误导。房产商在广告上标明的价格普遍较低,实际销售价格却大大高于广告宣传中的价格。一些房产广告上标明“惊喜起步价2500元/平方米”,实际上商家根本没有按照“惊喜起步价”出售房子,在回答消费者咨询时则说:“起步价房子早已卖出,剩下的都在2500元以上。”二、地理位置误导。房产广告中通常通过绘制简单的区位示意图来表示所售房屋的地理位置,但这种示意图往往不按比例尺绘制,给购房者留下“陷阱”。比如说距知名风景区“仅一步之遥”的楼盘,事实上可能与风景区相距1000多米。三、交通条件误导。有的房产广告中宣传其开发的住宅小区交通便利,“到达市中心只需XX分钟”,只提时间,却不提交通工具的类别和时速。四、配套设施误导。有的房产商把不具备或将来才可能具备的公共配套设施也在广告中大肆宣传,欺骗购房者。五、产权性质误导。有的房产商在广告中提到了产权证,
    2023-06-10
    484人看过
  • 警惕借条的十个陷阱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借款时,都立借据作为凭证,可还是有很多人忽略了书写借条的一些细节,让人钻了空子。律师表示,如果借款人对到期借款未按约偿还,出借人只能凭借条要求对方返还,借条如何书写至关重要。要提防借条中的陷阱,当心扯皮赖账。律师还提醒,写借条时,最好注明借款人和出借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借款原因、借款时间、借款金额、金额大写、还款时间、签字、按指纹、盖章等基本项目,并且附带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案例1伪造证据被拘留,罚款2.5万2007年11月30日,王某向周某借款5000元并立下借条,李某作了担保,按照借条约定同年12月15日还款。王某并未按约定时间还款,2008年10月20日,周某持借条复印件向弥勒县(今弥勒市)法院起诉,要求被告王某、李某返还借款本金及利息共计5500元。弥勒县法院受理后,经调解和执行,已将5000元兑付给原告周某。随后,担保人李某在2014年离世。时隔8年后,2016
    2023-06-05
    140人看过
  • 签合同警惕“订金”陷阱
    “定金”是指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对方给付的,作为债权担保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它属于一种法律上的担保方式,目的在于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签合同时,对定金必需以书面形式进行约定,同时还应约定定金的数额和交付期限。给付定金一方如果不履行债务,无权要求另一方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如果不履行债务,需向另一方双倍返还债务。债务人履行债务后,依照约定,定金应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相比之下,“订金”虽不是法律上的“定金”,但在签合同时,却经常使用。一字之差,意思大相径庭。合同中,如果写的是“订金”,一方违约,另一方无权要求其双倍返还,只能得到原额。有些个人和企业利用人们法律知识的欠缺,在订立合同时,故意设下陷阱,将定金写成“订金”,以逃避法律制裁。因此,企业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留神合同文本中的“定金”和“订金”条款。
    2023-06-09
    294人看过
  • 要警惕民间融资陷阱
    快速办理银行贷款;个人贷款,马上放款;信用卡贷款,方便快捷广告上诱人的话语,令不少急需用钱的人心动。不过,在这些方便背后,可能有陷阱。近日,湖北省银监局对武汉一些担保公司、贷款咨询公司和投资公司进行了暗访。暗访中发现,这类公司中有一部分确属合法经营,对活跃金融市场有积极补充作用,但有一部分则存在不规范经营、虚夸服务甚至欺诈行为。暗访中,有些担保、投资咨询公司无法或者拒绝出示工商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有的夸大服务,声称可以在一两天内办好房屋贷款或者车贷,明显与银行正常放贷周期不符;有的提出可用公司自有资金以大大高于同档次银行贷款的借贷利率先帮房屋业主提前归还银行放贷,再以该房屋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变相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有的只在广告上留下手机号码,联系到本人后,通常只约定在某公共处所见面,不愿意告知固定办公地址;还有的表示可以协助顾客伪造或者优化信用证明,用于申请贷款或者信用卡等等。银监局
    2023-06-05
    383人看过
  • 警惕低价装修有陷阱
    目前,上海一些家装公司为争抢客户,竞相恶性压低报价:先是“10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39900元全包”,紧接着出现了“38800元搞定”的报价。据某广告公司业务员说,还有其他装修公司在酝酿打出更低的报价。那么这样的竞争最终得益的是不是消费者呢?事实证明,大部分消费者在被这类广告吸引后,引来不少麻烦和纠纷。业内人士说,少数公司挖空心思在家装报价上大做文章,他们故意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吸引客户,明显有欺诈之嫌。有不少消费者投诉称,他们就是冲着价格便宜去的,可去了之后却发现,不是报价涨了,就是项目减了。此时家装公司的解释是,价格涨了是因为你要做的项目太多了,而减项则是因为这个项目你家里不需要。为此,bobo搜集整理了一些不法家装公司以低价吸引客户的欺诈手段,希望广大读者能引以为戒。招数一:偷换工艺概念一些家装游击队的结构非常简单,一个包工头攒聚几名瓦工、木工、油漆工,就组成了一个所谓的装修队。而这些工
    2023-06-07
    292人看过
  • 警惕“双十一”价格“陷阱”
    双十一即将到来,不少市民也做好了网购的血拼准备。对此,市物价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血拼时多长个心眼,警惕网购中的价格陷阱。陷阱网购中六种不正当价格行为虚构原价即网店经营者凭空捏造原价,诱骗消费者。市物价部门提醒,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七日内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降价前最后一次价格作为原价。虚假优惠折价即在未标原价的情况下,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如网店内的某商品在销售时,标明打5折,现价100元,而在此次销售行为之前的七天内,商品成交价出现过等于或低于100元的情况,则涉嫌价格欺诈。虚夸标价即商品销售时所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全网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是没有依据或无从比较的。使用欺骗性语言、文字或图片等诱导消费者如某网店在商品销售价格旁边注明仅限今日字样,而实际上该价格已执行多日,并非当日才有。
    2023-06-07
    132人看过
换一批
#合同订立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承诺
    词条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2)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 (3)承诺的内容须与要约保持一致; (4)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 更多>

    #承诺
    相关咨询
    • 选择旅游项目需警惕哪些陷阱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1-13
      旅游陷阱 陷阱一:导游带去的地方不要买东西。 陷阱二:旅游纪念品千万小心。绝大多数是假的,价格虚高。应该说100%是假劣货。 陷阱三:旅游套票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买卖自愿,卖卖不成情谊在,是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而当今除了门票狂升,无耻美其名什么保护文物,还搞出个套票。就是把你喜欢不喜欢的旅游点门票捆绑卖给你,价格高得惊人,而且其中混杂不少不值一顾的伪劣产品。而那些套票,只是当天有效,实际上你根本
    • 二手房产权应该警惕哪些陷阱?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6-11
      1.看产权交易是否有限制 如存在被抵押、涉讼、被列入拆迁范围、土地使用权性质为集体或划拨、属于安居用房以及危房等不能上市交易的问题。如军产、院(医院)产、校()产的公房,必须经原产权单位盖章后才能出让,而大多数这样的单位都不允许其职工向外人出售房屋。 2.买之前看看是否有承租人 在同等条件下,房屋的承租人具备优先购买该房屋的权利,所以必须得到该承租人不购买房屋的书面承诺,或是等租赁关系结束后再购买
    • 买房需要警惕哪些陷阱买房须知道的六大陷阱以及应注意的陷阱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2-27
      对于普通购房者或刚需族而言,买房就相当于几年、十几年甚至半辈子辛苦积攒的财富,因此买房的时候大家都会特别当心,但如果不注意以下6大陷阱,如果没有提防这以下买房陷阱,期待”则可能变成失望,让你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陷阱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夸大吹嘘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开发商在宣传中最爱用尊享人生”奢华园林”幼稚配套”这些词来吸引消费者。然而,可能在收房时才发现,所谓的奢华园林,还只是小树苗、小土坡,所谓的
    • 签订购房合同需警惕的陷阱是什么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8-13
      签订购房合同需警惕的陷阱: 1.在认购书里没有注明因何种原因退房以及后果; 2.合同主体认定不明; 3.不要轻易在开发商提供的补充协议上签字; 4.约定提前交纳部分费用; 5.卖方解除合同应约定明确。
    • 怎样避免商品房买卖合同警惕九大陷阱?
      宁夏在线咨询 2022-12-17
      一般来说,在签订《认购协议书》前,由于经营者未提供《商品房买卖(预售)合同》作参考,使消费者不能全面了解自已交付定金的担保内容。正式签约时,由于已交定金,迫于不退定金的压力,消费者往往只能委曲求全,签订不平等的格式条款。这种在不知情前提下签订“认购协议”的做法对消费者天然不利,加重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显失公平。经营者用“消费者清楚知道等字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更是严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